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漸漸地不太喜歡吃充滿醬料的牛排,只是想感受簡單的肉排美味,而若是能遇上炭烤那有多增加一香味,就這樣在新海路尋覓到傑克牛排。

營業時間是上午十一點到晚上九點,難怪我每次下班經過都感覺沒在營業,看來是我太晚上班了。
傑克牛排
https://www.facebook.com/www.jackwendysteak82522449.com.tw/
新北市板橋區新海路63號
02-8252-2449
地點位於新海路63號,若搭捷運來都會有一段距離,距離捷運板橋站和新埔捷運站之間,但又有一段距離,公車我就不熟這一領域了。

每次騎車經過就看到這個招牌,但時間的關係都沒有機會去,這次是傍晚就來到這裡,燈還明亮著,走來走去之後,就決定進去嚐嚐看。

似乎店內人客不多,不知道是不是時間關係,反正沒吃過的牛排店,總是需要嘗試看看。

店內位置空間很舒適,不會擁擠,座位間都還有著一定的空間。

來到店中一個人用餐,看著桌上擺設的餐具,對面的空座,印入眼簾的菜單,似乎越來越習慣一人的用餐。

看了以下主要的排餐,最後還是決定點美式牛排全餐就好。

餐前的蔬菜棒,搭配千島醬。

有濃湯和可頌麵包。

有著玉米粒和蛋絲的玉米濃湯。

搭配奶茶的一餐。

美式牛排全餐
炭烤牛排搭配上薯條,另外還有一些配菜。

有著番茄、青花菜,這個紫色的是山藥泥嗎?

薯條的份量比牛排還多啊!但重量當然就比不上。

炭烤牛排表面上的烤痕相當的鮮明,油亮的光澤。

切開來看相當扎實,而牛排大概是七分熟,味道不錯肉質相當濕潤。

餐後還附上一個棗凍,清涼順口。
再次結束了這一餐,繼續尋覓下一餐的美味。
看了第二本志文出版社的書籍,稍微認識一下該出版社的過往,大概獲悉這間出版社的起與落和版權的糾結,從出版《新潮文庫》大動了當時的翻譯的風氣,而此時我才開始接觸當時經典小說,先前才閱讀過托爾斯泰的【克洛采奏鳴曲】,本次因著閱讀過【僕人領導學】後,該書作者羅伯.格林里夫於文中提到【東方之旅】的紀載,並透過里歐的僕人與會長的身分去探討僕人領導的呈現;書中的呈現是三篇小說包含:內與外、渡船夫和東方之旅,書末則是針對東方之旅的意涵解讀,有助於讀者更多的認識該書的背景。
稍微談論一下其中的兩篇小說,內與外的故事帶來的一些省思,對於內在與外在的相互影響,透過一個堅持理性思科學思維的人,因著一個泥偶的從外部的存在,漸漸地轉移成內部的存在,因著關注與害怕,最後喪失的自我判斷,書中是用魔法來談論一個非自然的現象,而這個魔法並非是神奇的東西,而是一種類是信念與信仰,或許因著不信,反而藉由一個實質存在的物品,突顯出一個不可見的真實存在,人們無法外權只以所見為憑,很多時候未見之事正漸漸地影響內在世界。
另一篇渡船夫,描述著是一個求道的沙門,再次於渡船夫相遇的際遇,求道的世上到底該覺悟什麼呢?再接續許多渡河的求道者中仍是困惑著,只有當自己內在停下來,去仔細觀察和聆聽周圍的一切事務,原來周圍的每件事都可以是生命中的導師,漸漸的當年的紗門因著與渡船夫的相處,漸漸兩人變得越來越像,一種真實的平靜存自娛兩人之中,當面對生離死別之時,已是可以用一種不一樣的態度面對。
最後回到東方之旅的故事,這篇為主要的內容,同樣是在一場追尋人生目標的旅程,帶著東方神秘的色彩,從每個人對盟會的信任,一直到出現各種的事務而瓦解,到最後對蒙惠產生的誤解,甚至認為自己是僅存的盟會追隨著,而這篇小說挾帶著基督信仰的精隨,里歐(Leo)帶著獅子的涵義,故事主人翁H.H經歷了東方之旅,在其中迷失了,而想透過去描寫東方之旅回憶闡述,直到重新見到僕人里歐,直到最後見到的會長里歐,在這種尋求盼望的旅程中,發現到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更認清了自大自滿之下的錯,而里歐的描寫,正如基督信仰的耶穌一般,雖有高貴的身分,卻成為奴僕般引導和服事中人,故事中有許多的預表呈現,當里歐當回到寶座之後,進行末後的審判來到,是否我們能坦然的面對自己的紀錄冊呢?或許我們自我的控告大的許多,但所獲得的諒解與機會,反而是來自審判台前的恩典。
東方之旅仍有許多值得細細回顧的部分,透過這本書第一次接觸赫賽的作品,看著過往有關的信仰作品,信仰對作品深層的影響,並能留下許多內省的空間,看來有機會要閱讀更多赫賽的作品,原來信仰世界的內涵可以有如此不一樣的呈現,而面對信仰仍處於懵懂的我而言,似乎還需要去更多的學習,並閱讀更多值得內省的書籍,讓信仰可以不斷的昇華,並呈現出屬於真實信仰的面貌。
東方之旅 Die Morgenlandfahrt
作者: 赫塞
原文作者:Hermann Hesse
譯者:蔡進松
出版社:志文
出版日期:1972/03/15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已絕版
簡介:
詩人赫塞晚期的代表作
『東方之旅』是他寫作態度的轉捩點,從強調自我的完美個人主義,到獻身給團體的崇高服務精神。
描寫生之追尋者的心路歷程。
我們不再有一位朝著模糊的理想奮鬥的主角,而只有試圖表達和實現理想的一個中心思想。
透過十八世紀流行的「盟會小說」引人入勝的技巧,象徵赫塞自己的書中主角H.H,為盟會所做的象徵性旅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卡夫卡式」經驗,終於為他所追求的永恆精神領域--「第三王國」下了有效的定義。
以象徵性的自傳開始的這本書,卒以藝術的神聖化結束。赫塞在此已經到達唯美的理想境界了。
位於觀光街中的一間早午餐店,這裡並非是相當熱鬧的地方,唯一著名的是這邊的板橋室內游泳池,偶而我也會在這個游泳池的健身房運動和游泳,不過最近在施工中,尚未開始營業,但卻也發現到幸福這裡板橋觀光店也悄悄的歇業了!因此這一篇文章又再度成為了追思文,看來我寫文的速度真的要檢討了。

店家LOGO是用英文的Happiness Here的兩個HH作為設計,店名就是幸福這裡,看來這裡的幸福總是有告別的時候,那就只能回憶過往的幸福時光了。
幸福這裡板橋觀光店(已於2016/04/30結束營業)
新北市板橋區觀光街56-1號
02-8952-1951
地點位於觀光街,搭乘公車從中山路方向來較快,不過現在不用來了,除非想要看遺址?

店面位於觀光街新建的大廈一樓,常常路過此處,但因為晚上未營業,所以只好找天上午品嘗看看了。

就先來看看這裡的菜單,包含飲料、小點、鬆餅、燉飯、義大利麵、早午餐。

我比較關注的反而是幸福漢堡啊!這樣才能繼續累積【黑熊嚐百堡】的數量。

自製手工安格斯牛堡
選上了最高價的安格斯牛堡,看看到底會留下怎樣的味道記憶呢?

漢堡餐是有附上濃湯。

還有一杯紅茶。

搭配上分量不多的脆皮薯條。

少許的沙拉,醬料是使用優格醬。

水果有柳橙和鳳梨。

好啦!就先來從漢堡大考咬下開始,這兒的待配是煎蛋,生菜是摺疊起來鋪在底層,漢堡肉排方面搭配上醬料。

燻鮭魚班尼迪克
以早午餐來說相當的豐富,有烤番茄、生菜、水果、薯條,還有兩片燻鮭魚,搭配在玉米麵包上水波蛋。

佈滿荷蘭醬的水波蛋,咬下好蛋汁與麵包、醬料融合再一起相當的美味。

隨後還附上一杯大份量的咖啡。

想起了門口的黑板上寫的新菜搶先看,曲布烈奇,基於好奇心,當然就要來品嘗看看。

曲布烈奇
聽說這是俄羅斯的家鄉菜,由於廚師是俄羅斯人,當然就要來試試看這道家鄉風味了。

曲布烈奇看起來就像是個大餃子,俄羅斯菜名的含意就是大耳朵。

搭配了俄羅斯莎莎醬和酸奶醬。

三個大小不同的曲布烈奇分為三種口味,最大的這個是蕈菇紅蘿蔔絲所組成。

另一個口味的就是豬肉餡。

最後一個口味就是芋泥了!
這餐就到這兒結束了,還要再接再厲把品嘗過的美味一一的記錄下來。
大數據的議題在基督教領域也常被談論,聽聞不少當權在位者的論述,似乎都相當的空泛,有助於避免於盲從的狀況下,還是來閱讀一下關於大數據議題的書籍,書中開頭所說明的部分,大概維持著以往的資訊傳統,資料經過分析解釋後成為資訊,只是現在的資料含量相當可觀,在硬體與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之下,許多的行為都可以被留下來記錄,而這些紀錄累積起來的巨量資料,又該如何解說?或是如何發覺其中的相關和影響?
曾做過量化統計之後,最大的問題在於樣本如何代表母體,然而大數據所探討的就是用母體直接寄進行判斷,就可以少掉誤差的推估,收集資料的概念也從精準的內容,轉變為開放的容錯,為此才能累積更多的資料,原因的推測不再只是唯一的推估,轉變成為相關性的判斷;在這些基礎的觀點之下,思考基督教資料收集的狀況,以及可用資源的分析下,我們所能累積的資料相當受限,因此不是不能分析的問題,而是每有足夠的資料可以進行分析,甚至很多的資料未被有效的建檔,反而無從開始;有鑑於此我們需要的是開始累積資料,並且從這些資料做進一步的分析,同時也要轉變一些心態,讓更多的資料可以被開放使用,讓願意分析使用者產生出新的價值。
面對將來的應用環節,我們需要的是更廣費的培育與發覺,包含資料持有人、資料專家和巨型資料思維者,不能再用過去受限的資料作為思考,而是要去思考有哪些資料來源,而這些資料如何演算,演算出所得的資料能如何被應用;書中也提到了不少的風險,其中一點是被反退測的隱私問題,正如網路上的肉搜方式,只要留下一定的足跡,就算資料有做匿名保護,但透過特定的資訊去解析,能有可能找得出當事者;另一個風險就是錯誤的推定假設,大型資料所累積的是過往,分析出過往的趨勢,雖然可以較為精準的預測未來,但未來的變異性卻無法完全被預測出,正如關鍵報告情節一般,透過先知預知夢來預防犯罪,但犯罪真的就會發生嗎?過度倚靠大數據的未來趨勢推估,也會碰上相同的困境。
在大數據的未來資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和發掘出更多的資訊,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應用層面,同時也易需要預防過度仰賴資料分析所帶來的風險,甚至引用錯誤的資料帶來的危機,在這樣的數據將來,文末最後張談論的正是「巨量資料只是工具,勿忘謙卑與人性。」最後回到前頭的引言,當教會機構想要談論大數據之前,別單從片面的資訊去了解,需要的是附上時間的代價多多學習,而不是用放話來帶動發展基礎。
大數據
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作者: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原文作者:Viktor Mayer-Schonberger、Kenneth Cukier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05/30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大數據
簡介:
汽車烤漆的顏色能告訴你,這輛二手車的故障率高低嗎?
市政府要怎樣清查,才能迅速找出有致命危險的人孔蓋?
從谷歌的搜尋字眼,怎麼預測流感疫情的蔓延?
要回答這些問題,關鍵就在於巨量資料(俗稱大數據)。
「巨量資料分析」是一門新興科技,能夠解讀和預測無數的現象,
包括預測機票的價格、好萊塢新片的票房、你家裡的青少年是否未婚懷孕!
也能協助診斷早產兒的健康情況,探查收入高低與幸福快樂的相關程度,
幫忙規劃快遞的送貨路線、電動車的充電站應該設置在哪裡,
還能用來發展自動導航的無人駕駛汽車、
以及「從駕駛人的臀部形態判斷是否為車主」的防盜系統,
也能夠快速進行多種語文的互譯……
兩位最頂尖的大數據專家,真正掌握到巨量資料思維的精髓,
在這本書裡,清晰曉暢的解釋了巨量資料是什麼,
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社會和科學會帶來什麼影響,
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趕搭上這波新潮流,
同時也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個人資料和隱私受到侵害。
早午餐不知道為何這些年興起,走到那兒都有提供不同的餐點,而想要吃牛排當早餐的我,也因著早午餐的普及,越來越有機會在早上吃到牛排等級的早餐,這次就來到位於台灣圖書館對面的早午餐,店名也就叫做圖書館對面早午餐。

這麼直接了當的名字,不過這間圖書館我倒是還沒有去過,有機會應該走進圖書館,不能總跑圖書館對面吧?
圖書館對面早午餐 Duimin cafe & deli
https://www.facebook.com/Duimincafedeli/
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400巷14弄2號
02-2923-0089
店面位於捷運永安市場站,出站後左轉,走到400巷後往前走就可以找著。

蒜片煎牛肉
早午餐有這樣豐富的牛肉經過蒜片拌炒,另外搭配上炒菇的配菜,並附上麵包、生菜、白煮蛋和甜椒等,相當豐富的一餐。

隨著早午餐還附上一杯柳橙汁。

以及藍莓優格,營養豐富的一餐,果真足夠一餐當兩餐的份量。
看完非常林奕華的四齣劇【恨嫁家族】、【三國 What Is Success?】、【紅樓夢 WHAT IS SEX?】和【梁祝的繼承者們】之後,才漸漸感受到林奕華所呈現出的不同,相較於以往只看敘事的戲劇差異很大,看到的往往是深層的內心世界的表達,看見背後所呈現出的含意,因此有時懵懂,有時感同身受,有時反而更加疲倦。
從朦朧的思緒中看完戲,回過頭來閱讀【Who's Afraid of 林奕華】,出現了一些亮光之處,原來戲劇中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我們不願意多談的議題,透過作者在書中的論述,從性的議題開始談起,透過不同的戲劇讓議題更加鮮明,到底性別、性格的爭議和矛盾是什麼?而每個人在追尋仿效對象又是為什麼?這是在戲劇中會出現的拉扯問題,若把這段放在【梁祝的繼承者們】劇中來思考,那其中一個是父母的傳承,另一個竟然是馬文才的樣貌,但這樣的追尋就真的是好嗎?書中往後帶到成長的議題,讓我們繼續思考如何擺脫形象與面對矛盾的發生。
當讀到第四章【自我中心】的時候,此時人在上海和朋友碰面,談論著關於感情中的失落,以及失戀中所帶來的苦難感受,談論過程中讓我回想在書中描述,這些感受到底是為何而來?失戀的痛苦很多事後都是自我的放大,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自以為是地了解對方等,那麼這真能當作是一種苦難?還是藉由這樣的感受,來尋求自我安慰的救贖呢?
最後回到愛的議題,在一個權力下物質化中談愛,反而讓我們在愛中迷失,而網路上不少的言論教導我們怎麼去愛,各種的清新小品呈現出愛的風貌,但愛到底是什麼呢?對我而言是無從而知,仍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但從林奕華的呈現出的戲劇,正不斷地帶給我們各樣的提問,確實我們有太多的不瞭解,卻裝作了解,太多的自以為是,取代了真實的事情。
最後部分談論到作者與林奕華的合作過程,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林奕華如何引導演員去探索自我,並且透過這些透所過程中去發掘出呈現的方式,說是演出一齣戲,同時也是演出一個自我,莫怪乎看林奕華的戲,正如看林奕華的人,我只有看過戲並未與他相處過,但這樣看戲的過程,以及閱讀書中的過程,帶給我的感受就是不斷的思緒,不斷地發覺出問題,然後在思考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這本書中走過了性、形象、成長、自我中心、愛,同時也能明白為什麼網友中有戲迷不斷追尋他的戲,而林奕華的戲確實就是一面鏡子,讓人可以看見自己,但也可能看見的是虛偽,在劇場,與禁忌進玩遊戲,玩出來的卻是最真實的自我;在書中更多的認識林奕華的戲,明白一齣戲所呈現出的含意,往往超出所能見到的表現,而是如何引起一波漣漪,讓震盪持續在生活中思緒。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在劇場,與禁忌玩遊戲
作者: 徐硯美
出版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出版日期:2015/12/21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Who's Afraid of 林奕華
簡介:
我總是有問題想問。而且,我發現被問的人,面上很容易便露出一抹難色。換回來的,有時候是沉默,有時候是一些衍生更多問號的問題。也不知道確實是從哪一部戲開始,臺上延伸到臺下,排戲變成了看戲,被問問題的,也由演員發展到觀眾。
劇場的思考性,在大多數人眼中,是編導做好的菜式,分享給來吃飯的人大快朵頤。一旦位置有變,角色有變,戲劇對觀眾的要求,便成了一種禁忌。
觀眾為什麼不可以和演員一樣,以看戲時遇上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以個人化體驗賦予這齣戲對他獨特的意義,如同「參與創作」?這一點,考驗的不止是當下觀眾的主動性,而是長久以來把我們培養成這樣「觀看」的文化。
如果說我的創作真有與禁忌玩遊戲,我想,出發點和成果都是相同的——「為什麼」。
—林奕華
我們今天所處的現代,焦慮無所不在。因為有了社群網路的快捷傳播,知識變成了資訊,過去的經典被稀釋,時間的抽離使談論一切核心、本質的事物成為了一種禁忌。但其實經典生成的理由和目的,都是為了讓時間在人身上產生「意義」。少了時間,也就少了意義,現代人生命又該在何處落腳或安頓?
徐硯美在非常林奕華的作品中,看到它花了許多「時間」提煉出的「意義」,它一層層地剖析引起「現象」的文化,帶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議題」,像是透過性的禁忌,來談「性」;透過形象的假,來談「自我的真」;透過成長的痛,來談「痛的成長」;透過自我中心的歡樂,來談「自我的悲苦」,透過權力底下物化的愛,來談「愛底下虛無的權力」。
性、形象、成長、自我中心、愛,徐硯美從這五個主題入手,寫下關於林奕華作品的心得,希望觀眾、讀者在所看的戲中、在人生中,能再一次省思「時間」對人們的真實意義,能夠多幾次「我再想想」的機會。
持續在尋找漢堡的日子,為了在今年滿足【黑熊嚐百堡】的任務,雖然已經拖了再拖,而真正的問題是寫文太慢,因此就是需要不斷地寫,讓各地的漢堡能被脫穎而出,而尋找漢堡的日子仍持續著,這次是在西門町中發掘的uc TABLE。

從名片中可以看到這兒的重點是沙拉、薄餅、義大利麵和早午餐,而漢堡多數都是被歸納在早午餐的行列中。
uc TABLE
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146號
02-2375-8131
店面位於捷運西門站一號出口,出來後順著成都路直行,抵達國賓戲院後右轉,就可以找到這間 uc TABLE。

從成都昆明交叉路口,往左手邊看就可以看到這個木紋底的招牌,上面有著藍字黃邊的 UC TABLE。

來到店面門口看到大的落地窗,那就不要由於推開大大的木門往裡面走去。

店面空間算是寬廣,可以看到開放的廚房,還有大的木頭桌可供較多人十一同聚餐。

決定坐在這個大木頭桌,在多肉植物的盆栽上,立起了桌號15的立牌。

點好餐後可以看著牆上的鐘,數算得經過的時間,還有在每個時間有哪些餐點可以吃。

玻璃瓶裝可樂
點了餐搭配瓶裝可樂,喝飲料還是喜歡這種玻璃瓶裝,不知道是心理因素,還是實際上的差異,總是覺得玻璃瓶裝的比較好喝。

uc Burger
這邊的漢堡種類不多,所以就點了他的店內牌 UC Burger,薯條分量占了半個盤子,但不是那麼的豐富,但也足夠食用。

這兒的漢堡麵包有經過烤過,培根採用的是油酥的口感,搭配上半融的起司放置在肉排上,生菜部分包含醃黃瓜、番茄、洋蔥和萵苣。

同樣把漢堡疊起來大口享用,繼續過著吃漢堡的日子!
若想知道更多的漢堡資訊,歡迎加入漢堡人生粉絲專頁!
觀看非常林奕華的第四部作品,先前看過【恨嫁家族】、【三國 What Is Success?】和【紅樓夢 WHAT IS SEX?】,短時間接觸了四部劇,感受與以前看過的戲不同,戲劇中所傳遞出來的訊息,總是要在日後才容易回響,聽著梁祝的繼承者們的原聲帶,撰寫的這篇心得,透過音樂歌曲讓一幕幕的畫面迴盪在腦中,漸漸有許多的感受而流出。
從繼承者的角度來看本劇,帶出的是到底傳承甚麼給我們?到底這個父母期望,社會對價值的認定,我們在選擇未來的道路與學習環境,判斷的依據會是什麼?選擇的人生方向又是什麼?而規律和計畫真的能存在嗎?許許多多的問題在人生中,答案並非有標準答案,而是尋求問題的本身就是一種答案,答案只能靠經歷來體會。

把梁祝的故事改編制一所藝術學院,學員們必須要做出一個作品來應試,而作品是自畫像,但人要如何面對自己?又形成了戲劇中的一個提問,純白的作品能像稱什麼?又要如何表達呢?從空白開始,有時也只是留下看白,當我們無法看清自己時,一竊也只能是空白。
在劇中自畫像的歌中,唱到:「我知道,我都知道,除了我是誰。」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很多知識學問,但始終能無法真正的探索出自己是誰?一昧地向效法,一昧地又想挑戰,但自己的本貌終究為何?人性又會把我們帶到怎樣的境界呢?

梁祝的故事正適合探討性別性格的問題,雖然是女扮男裝的故事,描述著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回到了今日,我們需要更多的釐清,性別與性格到底有所差別?我們繼承傳統的觀點,什麼是男生的性格和興趣,什麼又是女生的性格和興趣?從小男生愛藍色,女生愛粉色,但這些喜好的差距,真的有必要和性別畫上等號嗎?
有些性格是不需要和性別放在一起,男女之間性格的界定不應該只是無疑問的傳承,我們需要的是在提問,什麼是男?什麼是女?什麼是喜好?什麼是個性?太多的問題,不應該用一個答案和規範所限制。

劇情中的男女之間的戀愛關係,又是一幕幕值得思想的事情,關於對象我們是想找到了解自己的人,還是想找一個能讓我找到自己的人?也獲著只是為了去表現出自己呢?
戀愛中的問題,你本來就這樣安靜嗎?你的鞋帶都這樣綁嗎?我像是一本你會讀的書嗎?我們會一起遇見鯨魚嗎?我們是在聊天嗎?你的沉默是在對我說什麼嗎?為什麼你看來那麼孤單?難道快樂都是短暫的嗎?
戀愛到底是在尋找什麼呢?我們又會如何描繪出所愛的人?發覺所愛的人的不同?是什麼使兩人相會吸引?相會願意去了解呢?

劇情進入馬文才的出現,到底馬文才在這個故事中和世代中代表了什麼?富二代、富三代就是壞嗎?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馬文才?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富二代、富三代呢?但雖說是討厭,但也難掩羨慕的心態。
而當我們在追求功臣名就財物豐收之際,是不是我們也成為了孕育馬文才的推手呢?世代的演變中,馬文才這類型的人物,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的出現,而這樣的時代背景跟當時,到底有多少的改變呢?

每個人都想要成名,因此都逃不掉hype,我們就這樣陷入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不斷的去放大看一些事物,相對地就會忽略更多的事物,到最後美術館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相遇的片段,透過一幅自畫像,留住了當時的一切,但只是留下當時的許多遺憾,很多事情沒有做,但是還在想,而時間也只是這樣不斷地經過。
到底梁祝的繼承者們描述出怎樣的一回事呢?而我們是不是仍持續在一個無止境的循環呢?我們所追求的我們能真正明白,或是就是為了明白而追求,日子仍持續地進行著,但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盲目追求,而是去追求那明白。
下一部該去看哪一部戲呢?就讓我繼續尋覓尋覓了。
梁祝的繼承者們 Art School Musical
非常林奕華 首部音樂劇
梁祝的繼承者們
Art School Musical
兩個藝術系學生的愛情自畫像
林奕華 編導 伍宇烈 編舞 陳建騏 音樂
18首相知相遇原創歌曲 X 動人心靈現場演奏
歌詞/ 林奕華 作曲/ 陳建騏 黃建為 阿超
尋找浪漫僅存者 發現隱世梁與祝
獻給跟自己談戀愛世代的人們
猜猜誰是梁?誰是祝?誰是馬?
路嘉欣 張國穎 葉麗嘉 趙逸嵐 賴盈螢
時一修 鄭君熾 黃俊傑 朱育宏 戴旻學 彭浩秦 吳柏甫 王捷仟 王肇陽
特邀演出
《一舖清唱》陳智謙 劉兆康 曾浩鋒 黃峻傑
現場伴奏
阿超(鋼琴 小提琴) 張國穎(木箱鼓)
鄭君熾(單簧管) 陳智謙(結他)
劉兆康(沙搖) 曾浩鋒(鋼琴 烏克麗麗)
黃峻傑(小提琴 中提琴)
導演的話(節選)
「祝英台」如果是個千年不老的比喻,「她」告訴我的,是人的生命力源於我們的女性一面,因為,不論如何受到環境的考驗與挫折,「她」就是要以身心來包容,孕育,原宥世間的眾生。創造,在「她」是一種天命,就如愛之於每一個人。「梁祝」浪漫不在梁祝的年輕而在祝英台的勇敢,勇敢,又在於若把女性視為每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半的性格特質來看,「她」就是教人學會如何快樂的靈感泉源——只要能放下男性至高無上如英雄碑性的「自大」(和與它並存的「自卑」),和願意把碩大笨重的「自我」改換成種上遍地的小黃花,我們在任何時候皆舉重若輕,走到那裏都是青草地,大藍天。
劇情大綱
故事由惡夢開始。
祝英台明明是想到藝術學院探索我是誰,卻在意識某處顛覆了願望,說服自己父母的說話是對的:人生,應該有固定答案,明確規劃,永遠是1+1=2。但惡夢醒來,她發現她已在一家藝術學院裡,眼前出現了藝術家求之不得的繆思:梁山伯。
他的安靜,使她思潮如泉湧。每一個他的舉動,都令她問號叢生。只是不知道是出於求知抑或愛情慾望的創作激情,卻沒有引來梁山伯的迴響,相反,面對祝英台井噴的靈感使他自覺是張永恆的白紙——畫如不畫,不如不畫——背負太多父母都是不成功藝術家的包袱,他不容許重蹈覆轍的結果是因過度害怕失敗而承受不能表達,不能溝通和不能愛的痛苦。
誰叫在這兩個其實互相欣賞的年輕人,有一個「第三者」叫馬文才,而「他」的不可逃避,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眼下這個充斥高速消費與資訊氾濫的時代?
見證梁祝聚合分離的學院裡,有一位教授「什麼是藝術」的老師。他把承傳藝術視為己任,然而當時間到了,誰也需要走上自己的命途。悲劇也有美麗的時候,化蝶翩翩,除了痴男怨女,還有有信念,有勇氣,到底以造就繼承者的角色昇華人生的人。
當以巴問題持續在無解的狀況下,到底有多少人認識它的背後因素,而又有不少基督徒團體熱宗回歸以色列的運動,是否明白其中的問題,以及對於相關歷史背景的偏差呢?先不談政治背後下問題,單從基督信仰對於高舉傳福音回耶路撒冷的心態,背後有多少人是用錯誤的資訊在操弄呢?宗教若無法透徹的真誠,那就是一種迷茫跟隨,因此認識耶路撒冷的發展,以及更種歷史的事件帶來的影響,從大衛時代一直到今日,三個宗教的聖地,到底宗教真的是心存善念嗎?還是各有其背後的自我優越感呢?
在這三千年的歷史中,其中有一千年的時間掌握在猶太人之手,約四百年由基督徒掌管,之後這一千三百年由伊斯蘭世界統治,為了這奪這聖城,帶來的不是和諧的關係,而是兵刃相向,留下來的就是戰爭、毀壞、貧窮和疾病,直到如今戰火煙硝未曾止息,這可謂的平安之城,在這些年來並未有真正的平安,族群之間的相互排除,何時能找到真正的救贖呢?當猶太民族重新回到這塊地之後,是否能成就神的心意帶來和平呢?
正如聖經以賽亞書所紀載:
2:1 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2:2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2:3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2:4 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2:5 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看著過往的三千年的血腥歷史,各種宗教的殘酷屠殺,直到今日是否能找到一個修復的關係呢?目前看不到解答,但這些年問題的複雜化,已經不是說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如何尋找出未來的可能,若是我們只從教會歷史來看歷史,我們會被宗教的自我膨脹給欺瞞,當面對歷史之時,我們需要的是更加謙卑,並且對於每個觀點有一些思辨,到底在高舉基督信仰之際,是否也能坦承過往的黑暗呢?高舉十字架是一種彰顯神的榮耀,還是一種侵略的行為呢?回到那十字軍的歷史,教廷中的爭權奪利的關係,似乎只是讓我們面對信仰跟真誠,且更加卑微。
書中的歷史闡述著許許多多的過往,少掉了信仰的包裝論述,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面對不同觀點所描述的世界之時,採取的是護教式的否定,還是能更激發出對於信仰真理的渴慕呢?我想我需要多花些時間閱讀更多相關的歷史記載,認識一個我們看似熟悉,但可能全能不熟的信仰觀點與歷史,聖城的故事能持續下去,但堅信的是在一神信仰背後的種族衝突,我們都是需要神真實的救贖,讓我們回到最起初的心意中,讓人與人之間能互惠互助的真誠相待。
耶路撒冷三千年 Jerusalem:The Biography
作者: 賽門.蒙提費歐里
原文作者:Simon Sebag Montefiore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3/03/28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耶路撒冷三千年
簡介: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從過往的電影中,可以看見影片中的思維,而標榜的吳式風格的搞笑文藝,到底裝的是什麼梗,都值得在影片中來探索,一部有電影台所製作的電影,看來只在電影台上映,難怪之前都沒有注意到這部電影。
電影呈現的是一個相隔十年相遇的初戀情人,故事架構在於十年相戀因著男方母親的不同意,最後兩人只能分開,十年後因兒女就讀相同的學校而重逢,簡單的脈絡,算是可以輕鬆看的電影。

小演員們的呈現相當生澀,不時還會有笑場的街景畫面,感覺像是一個同學一起完成的作品,志在完成而不是其中的細緻度,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參予到電影的製作過程。
劇中的吳式風格,對現在的我來看,反而缺乏真正的樂趣,透過NONO、蔡頭、馬國畢出眾的表情和誇大的動作,結合在街上的店招牌的諧音名稱,透過生殖與生理作為詼諧,反而讓小清新的作品顯得格格不入。

來到劇情中,書任與巧庭兩人的相遇,同時也牽起兩人的父育邦與母心儀之間的過往,十年的間隔,兩人之間會留下怎樣的故事,相遇之後的過往又是如何呢?
但讓我另一個思維的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被撕裂的關係,修補關係談何容易,孩子幼小的心靈總是羨慕著別人的完整家庭,同時也塑造出一個必須要獨立的性格。

育邦與心儀的相距,卻是一個直率的表現,育邦發怒,心儀賞了一巴掌,這樣情緒化的呈現,那一旁的孩童的觀感會是如何呢?而劇情的節奏感算是很片段,並非流暢的呈現這段期感的鋪陳。
因此育邦與心儀之間的掙扎與糾葛,就只是在憤怒之下,帶給人的不解,雖然先前心儀在豬肉攤前,已經對育邦的背影有著一種悸動,但仍無法讓情感真正的被醞釀出來。

或許透過育邦與心儀各自的回憶,以及過往的回憶片段,當男人、女友和母親之間的三角關係發生時,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克服方式呢?似乎一走了之的不負責任,往往留下的就是更多的遺憾,到頭來推卸給女方為什麼要不夠而別,難道男人就沒有自己的責任嗎?

劇情的脈絡是走在孩子因著思念而去找尋,育邦與心儀為了尋找孩子再次相遇,最後的結果就是十年後再次重投來過。
到底十年是長還是短呢?似乎對我而言也只是一般般,感情的衝動也只是十年才發生一次,轉眼也過了二十年,而一些過往只成了記憶的一部分,並未改變過什麼關係,那我是不是還有個十年可以消磨呢?
十年的倍數成長,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 大概就這樣過去了,這樣也只是平常常而已。
如有興趣觀看,緯來電影台已放置網路上供大家觀看。
傻傻愛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PKHfpMZ00
傻傻愛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YecQzRWoI
傻傻愛 Belated Love
上映日期:2006-08-13
類 型:喜劇、愛情
片 長:100分
導 演:吳宗憲
演 員:吳宗憲、林立雯、陳宣裕(NONO)、蔡頭、馬國畢、吳彥喧
影片年份:2006
出 品 國:Taiwan
出 品:緯來電影台
發 行 商:緯來
語 言:Chinese
相關商品:
劇情簡介:
宗憲自導自演作品,「吳式」搞笑風格顛覆傳統愛情文藝故事。
此片描述吳宗憲與林立雯真摯愛情的過程,卻因為誤會而分開。
多年後,他們的兒女在同所學校的一場邂逅,讓兩人再度碰面,這段有緣無分的愛情故事是否會開會結果呢?
片中除了吳宗憲與與林立雯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還有許多逗趣及溫馨感人的畫面。
更多內容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