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依標籤瀏覽

所有標籤 » 讀書心得 (RSS)
與小說《 偷書賊 》同名之作,乘載著一個承重的歷史,書籍帶來的不只是知識,還包含著難以抹列的記憶與情感,在那大屠殺的年代中,如何建立起對人的仇恨,透過拼裝出來的舉證,讓人無法明瞭真相,何謂真?何謂假?並不是這麼容易分辨的事情,若是無法有足夠的資訊作為判斷依歸,人們依然是很容易被煽動,接續剛好看《 反民主 》這本書,描述著人對政治的無知,以及如何參政與投票,那麼不免就可以聯想到,人在思想上被誘導的可能行有多大了。 書中描述的歷史,我只有一點輪廓知道,但是對於發生過哪些事情卻不知情,這段歷史是從柏林市立圖書館的書籍所挖掘出來...
分類:
閱讀駱以軍的第二本書,上次看完一本《 匡超人 》,看到有介紹到這一本書,就順便借來看看,看看他的寫作風格是否適合我閱讀,因為不是小說型態,而且有聚焦的對話,相較《 匡超人 》比較容易閱讀,但就少掉一些故事性質,像是比較長篇式的對談。 對寫這種方式,在社交媒體興起之後,相對就少掉了許多論述,從微網誌的150字,一直到現在的即時通訊,應該很少有人記得以前共筆部落格,有不少的部落客都有類似的對寫方式,還有年度大活動樂多夏日部落格傳說,一群人按著每日的題目寫,並且產生互動和對話,筆且互相成為朋友,那個年代有多少人經歷過呢...
分類:
似乎太久沒看相關的科技應用書籍,閱讀起來有點思緒不連貫,雖然從書名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閱讀起來卻有點卡住,或是不難以理解,書中分了三個部份來談論,第一部【人腦與機器】描述的是人工智慧和人腦的差異與合作模式,第二部【產品與平台】產品的規劃需要與平台產生的對應,書中提到的是現在新創公司是以平台為產品,本身並沒有生產物品,簡潔的說就是平台服務帶來的改變,第三部【核心與群眾】,先前有本書談論《 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就是談論這樣的議題,但群眾與組織其實有不可分的因素在,等有機會閱讀這本書再來做分享...
分類:
第一次閱讀韓良露的書籍,當初也不知道為什麼選擇這一本,只是剛好看到在新書清單有就預約了下去,但閱讀後才發現她的文字是令人輕鬆愉快,認識喝酒微醺的享受,感受那與回憶過往與現實的膠合,沒有距離感,這樣的描述也是我想呈現出的感受,不過我的文字太平鋪無趣,少掉了許多的感情,或許這也跟我這個人也有一定的關係,讓人覺得太嚴肅。 書中最後大辣出版總編輯如此形容韓良露:「她總讓人覺得日子是該用來散步的,生活該是以閱讀為主吃喝為輔,工作應該是閒暇之餘去做的事。」這樣也才真的有生活品質可言,而真實的世界中,沒能如此過活...
包含 no comments
分類: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 》,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 【 麵包情人 】,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的生活,這次閱讀這本《絕望工廠 日本》,更是描寫不合理的制度下,造成的現代奴工問題。 不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怎麼還會缺工呢?主要是「 年輕人寧願失業 不願做3K 」,3K產業,即辛苦、骯髒、危險的工作...
分類:
關於哲學似乎總有獎不完的大道理,或是經常遇到爭辯的過程,而《閣樓裡的哲學家》想要用日常的經歷,將這些道理敘述給讀著門明白,因此使用日記的方式,將平常生活的周遭事情,各種的遭遇與想法,直接呈現給讀者們感受,因此讀起來相當的輕鬆,不會不斷的論證,而是用現實的經歷去描述何謂關心與善念。 回過頭來看書及描述的章節,採十二篇日記,正好是描寫十二個月的時間,書中的描述常常是從一個自認為的悲傷,或是自怨自哀開始,但後續的經歷,打破了這樣的局面,從新開啟了一個新的觀點,讓人懂得付出,明白珍惜,更是讓人能愛與被愛...
分類:
居住正義這個議題,跟你我是息息相關,特別在這個房價高漲的時代,房子該是投資品?還是一個人因有的均住權益,若當熱錢湧入房地產,相較之下產業就開始萎縮,錢不再是投入產業的競爭力,而是削減人們的居住權益時,此時我們需要思考相關的問題;另外書中沒有提到的一部分,在此也作為補述,炒房跟地方政府也有著息息相關,地方稅的來源: 田賦、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契稅、使用牌照稅、印花稅與娛樂稅。而地方稅歸於地方使用,若地方要有額外的稅收,炒房反而是最大獲益的方式,因此政府帶頭炒房,在稅制上來說不會是意外的現象。 不過這本書不單只是講居住正義...
分類:
飲食的世界與知識相當的淵源,但很多時候牽扯到飲食的取得,以及信仰的形成造就出的文化,這次書籍主要探討的是肉食的世界,到底人為何吃肉?又是如何取得肉的來源,其中必有生命的流逝,但先撇開過度理想的世界,書籍中的第二章描繪出肉所形成的文化,以及為生存所需一的熱量與蛋白,還有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等生存因素,而這些生存因素幾乎無法被植物所完全取代,畢竟人屬於雜食性的身體,在營養均衡上是無法偏食而健康生存。 這本書原名為《食物與文化之謎》,不過太過文雅學術,反而不容易吸引人,再版之後改了書名,在翻譯上並沒有太大的出入...
分類:
這是我閱讀駱以軍的第一本書,書中的論述和架構,讓我變成腦袋有洞,找不到連續的關鍵,但文字的描述中,似乎又ˋ真有其事,結合了各種時事,又穿插著過往的人物,但這次的主籌描述的齊天大聖,以及破雞雞超人,兩人在現今社會的相遇,面對各種落寞不平的環境,甚至可以說是沮喪挫折的日子,書中看似想要說些什麼,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閱讀完這本書。 或許這樣的感受也就是這本書的特點吧?當然也可以這就是駱以軍的寫作風格,不過書中開頭王德威寫的推薦文,大概就可以感受為什麼會是這三種閱讀方式〈破洞〉〈空洞〉〈黑洞...
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這個世界相當的不平衡,若只是看著相處在同樣生活環境的人,可能無法感受這個世界的失衡,特別在中國新年的這段時間,人們回家團圓,攜家帶眷的出遊,但卻有另一個世界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只是為了與親人再次從逢,這個世界談論的是偷渡,移工的世界,拋家棄子的遠行打工,為的只是能讓家庭生活能改變,金錢與親情之間又該如何衡量?生存這個議題不是想像,而是許多人掙扎著只是為了餬口,為了下一代能改變。 書中簡介描寫到:「因為窮到養不起孩子,安立奎的母親在他五歲時,忍痛拋下子女,遠赴美國工作。漫長的十一個年頭過去...
更多內容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