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依標籤瀏覽

所有標籤 » 讀書心得 (RSS)
社會的變遷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下,帶來劇烈的影響,先前新聞還沸沸揚揚吵著年金改革的問題,以及近日反撲的婚姻家庭議題,我們所要面對的就是沒有希望的未來,讀過【 下流社會 】看見的是一種無奈的社會階級轉變,看過【 無緣社會 】的現今景況,更難以想像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財富的分配不均,以及人口結構的影響,使得社會環境的中低階層不斷的增加,當中階成人事不慎遇到了危機,很容易一下就墜入低階層的窮困,這部分在下流老人一書中列舉了一些例子,別以為不可能輪到自己,意外總是在最有把握的時候發生,先前閱讀李開復的【 我修的死亡學分...
生命的轉變總是在遇到無法抗拒的事情之後,這次閱讀李開復所著的【我修的死亡學分】,看著從死亡關頭經過的人,開始思考著人生到底該追求什麼?才發現到往往功成名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身邊的人,但我必須要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幸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治療,往往沒有這些功成名就的人,所面對的是貧與困,並非人人都能感受到希望與未來。 看著李開復描述著發現淋巴癌所面對的恐懼,當死亡的毒勾來到眼前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坦然無懼呢?在醫學謹慎的判斷下,或許想要尋找一些期待,但面對的卻是更殘酷的事實...
寫了不少的食記,但對飲食的淵源所知相當鮮少,台灣看似四處美食,但卻少掉了許多飲食的知識,甚至對於食材烹飪方法,怎樣才是健康的飲食,甚至甚麼才是食材最原始的滋味,往往都被媒體甚至部落客的人氣所淹沒,不少所謂的人氣店家,排隊名店,往往只是一些噱頭,並無法真正呈現出食材的美味,甚至我們可以說缺乏飲食文化。 這些日子開始尋找一些關於飲食的書籍來閱讀,除了增加知識,也更認識飲食發展的脈絡,這次閱讀到胡川安所寫的【和食古早味】,獲悉的是一種飲食文化的純粹心態,似乎我們少掉了尋根,只是在喧鬧的街頭,大談美食佳餚...
一場突如其來的轉變讓一個十二算的小孩無法與外界聯繫,困在一個身體軀殼而無法對外界聯絡,這樣的心靈需要如何脫繭而出呢?相當激勵人心的故事,同時也帶來一些思維,如何去了解一個人的需要與特質,又不會帶給人壓力又能自然的相處,有點難,但卻又有其必要性,面對差異,需要能同理,又要避免不平等的角色會呈現,才能真正發掘帶來的幫助。 書中留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不是在馬丁的改變,而是馬丁在醫院中,遇到位中風的女士和看護的場景,馬丁的母親給看護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中風的女士能重新拾透過輔具找回表達的能力,但一旁看護的為難...
對於一個消費過剩的年代,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省思,持續這樣的消費,追求消費指數的成長,到底是對還是不對,而另一個開展的議題則是共享,但共享跟經濟相連在一起之後,那麼帶來的又會是什麼?新的一波消費指數成長?還是能讓浪費降低呢?而共享經濟會是一個賺錢的好方法嗎?確實在這個議題下我們有很多的探討空間。 書中舉出了一些不同的案例,同時也談問到共享的本質,並不是一個什麼新的創新概念,而是回到早期的一種社會文化,而今天的網路串連起各多的人,一同在網路找回了這樣共享的過往,也就發展出不同的分享內容,如共宅、共餐、共乘...
閱讀托爾斯泰的世界,可以透過故事去思考信仰的抉擇,這次閱讀人依靠什麼而活,書中是八篇短篇小說所組成,分別是【國王與襯衫】、【人依靠什麼而活?】、【傻子伊凡的故事】、【兩個老人】、【三名隱士】、【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一面空鼓】、【亞述王以撒哈頓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帶著信仰生活的價值,特別在先前閱讀過【 被討厭的勇氣 】之後,讓我思考了許多關於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而核心需亦有一個信仰價值,才更不會迷惑。 關於托爾斯泰先已經閱讀過幾篇它的小說,在【 克洛采奏鳴曲 】中思考了人性的問題,而這次思考著生活的意義...
繼續閱讀李開周的所撰寫的宋朝歷史,先前才閱讀過【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認識了飲食在宋朝的發展和特色,這次就要來認識一下年節這樣的世界,跟我們目前的過年友甚麼樣的關係,日後有機會還要來跟另一本著作【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以及同是今年出版的【 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 】;歷時議題從生活相關接入,確實會讓人想更多的去認識和了解。 華人過年過節,鮮少有機會認識相關的由來,什麼是年獸?為什麼有春聯,送神迎神等等各類的雜七雜八的年節習俗,似乎很難去做更多的認識,就連年假放幾天這件事情也都是一個學問...
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但卻始終無法找到一個解答,而書中談論的正是追求幸福的方法,所當需要的就是有勇氣選擇自由,書封面寫道:「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但這樣的形容反而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觀感,因此歸看封面還不足夠,還必須要了解所追情的幸福的本質,才不會墜入另一個無止盡的深淵。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阿德勒的思想,但跟我現在所呈現的作風類同,包含在自身信仰的論述也是如此,談論的不是過去和未來,而是當下所做出的選擇,其中書中的三個關鍵為「接納自我...
社群媒體、新媒體這個議題總是在圍繞在所接觸的資訊中,特別在教會信仰領域,甚至有談論出每個教會都該是新媒體教會,但是什麼是新媒體呢?這個在認知上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可成想過二戰之後電視被稱作新媒體,如今卻被當作舊媒體,若是無法準確地去認識新媒體,那麼在思維上反而受到了許多限制,其次媒體也只是一種傳播的方式,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溝通的需求上,若不認識本質的面貌,只能從表面去思維,那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思維,或是表面化的看待一切事務。 新媒體其中的一個議題就是自媒體,但自媒體真的是新媒體嗎?似乎不是這樣,從早期信件傳遞...
怎樣才能活出生活的品質,這在先前閱讀【 許舜英購物日記 】時,就留下許多的思考空間,消費主義宣傳使得生活變得更加複雜,生活少掉了品質,剩下來的只是忙碌的跟風,追求流行文化,追求那無止盡的慾望,就連精神信仰本質也因此而改變,而【理想的簡單生活】一書,就是作者分享他在日本習得的生活方式,透過物質、身體和精神層面,說出了生活少既是多的思維,確實這也正是我在追尋的一種生活方式。 囤積是許多人的通病,生活中累積了許多鮮少使用,甚至為曾使用過的物品,往往只有在打掃除時才會發現它的蹤跡,但最後還是放在一旁沒理會...
更多內容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