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愛情是強大的力量,讓人可以為之生為之死。但是,我們卻忘了真正的愛情意義。

  想想現代人的戀愛,速度實在驚人──曾有一段新聞關於一對少年男女在認識兩小時後便發生關係。當然,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也反映出一個極待關注的社會現象,就是現代人那「即食麵」式的戀愛──來無影,去無蹤,「easy come, easy go」!也因著關係的開始及結束變得隨便,離離合合已成為一件很普通的事。現在的人對感情可謂毫無顧忌,說分便分。美其名曰不願拖累和暪騙對方,實則只想盡快了結目前關係以便開始新的戀情,絕對漠視了別人的感受。

  當我還不是基督徒時;雖然未曾談過戀愛,但我的愛情價值觀,也是一種「即食麵」式的戀愛,就想曾經一句廣告口號「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但當我成為基督徒時,我的愛情價值觀慢慢的被改變,但我仍很想談一埸戀愛,來滿足自己空虛的感覺;直到我看了這本『當男孩遇見女孩』時,我的愛情價值、自我感受,完全的被反轉改變。

  但在書中我重新去瞭解、思考婚姻的目的;然而婚姻的目的就是要夫妻兩人彼此扶持,共走一生,為上帝所委託的人生目的共同努力。所以「共走一生」,「共同完成人生目的」(當然還有繁衍後代),便成了婚姻的目的。既然,婚姻的目的是這樣,而戀愛又是婚姻的預備工作。所以我清楚瞭解到,要開始一段戀愛之前,要問問自己: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如果自己的人生目的都還不確定,似乎就不適合開始談戀愛。

  因為婚姻是為了共走一生,那我們可得好好評估自己這一生中最看重的是什麼,而這樣的目標與方向是那一位可以分享的?如果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居然不能與最親密的那一位分享,那是何等的悲哀呢?所以如果目前信仰是我一生中極為看重的事,信仰所帶出來的人生觀是我一生中極為珍惜的,當我還不能與人分享時,我又有何談戀愛的權利呢?

  話說回來哪一個真實的戀愛不需要付代價?不需要碰到雙方的激烈衝突?不需要頭破血流的?難道看到異象的人就能免去嗎?聖經記載的「何西阿」,上帝使他要娶誰,但他是一帆風順?婚姻幸福美滿?不需要付代價?所以尋找另一半時,眼光要放遠,因為接下去的日子就是激烈的互相掙扎成長,在他最不可愛的時候,還有什麼是支持您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呢?那就是你要評估這人可不可以共走一生的重要標準。決定了就要負責任,努力談下去,沒有一個不負責任的戀愛會有好結果的。

  唉!我看我不需在寫下去了,當大家的心若沒有認真去思想時,寫在多都是無意義的。但最後仍要說一些話給大家共勉之。

  當我們準備就緒後,便可以開始留意身邊的異性,嘗試去了解對方是否於客觀層面上適合自己。緊記要繼續禱告交托神,讓神在雙方心中工作。在尋找到合適對象後,緊記別要太急進。宜先由群體認識開始,從群體接觸中去了解對方的靈性、性格、家庭背景、戀愛歷史、喜好、思想方式、處事方法、價值觀等。再聽取一些熟識自己的屬靈導師或長輩的意見。當發現大家志趣相投,多方面也能協調時,便可嘗試單獨約會,看看對方的反應,循序漸進。如果在一切努力之後仍無結果,你們的矛盾又日漸加深的話,你便需要考慮結束這段關係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站立得穩,以神為重,神便會祝福。

本篇心得貓熊撰寫於 2003/9/17

當男孩遇見女孩

作者:約書亞.哈里斯

原文作者:Joshua Harris

譯者:葉嬋芬

出版社:中國學園傳道會

出版日期:

購買資訊:

簡介:

當男孩遇見女孩後,從「妳好嗎?」到「我願意」,會是怎樣的過程?

在尋找婚姻伴侶時,要如何以神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

作者曾以自身的經歷,幫助許多單身男女檢視他們習以為常的約會方式。

本書他以更嶄新、合乎聖經的眼光來探討男女交往;

包括有目的的約會,能邁入結婚的友誼,及有智慧的戀愛。

分類:

  關於管理的議題總是需要多方面了解,特別在身處一個機構負責人的身分,能有各種的學習,並且知道自己的不足,對於日後機構的發展,相信會有一定的關聯性,特別是在機構尚小,各種問題尚未成形的時候,能有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在發生狀況時做最快的反應;而這本書談論的正是一個重要的權責議題,特別是在基督教機構常常用一個錯誤的觀念誤導同工,說明上班時間是工作,下班時間是服事,講這句話的同時正顯示出負責人的不負責,更凸顯出剝削同工的本質。

  先來談談書中的權責制領導,權利與責任是相輔相成,一個組織若能妥善地應用權責,可以帶來組織的自我成長,但錯誤的利用,反而會帶來毀滅,最常出現的毀滅要素就做有責無權,或是有權無責的切割,導致的後果就變成一個分崩離析的組織;而回到權責的形成我們必須要探討一個實際的雇主與受雇員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商業買賣,一種交易關係;既然是交易關係就有著雙方的責任和權力存在,這點就算是基督教組織也是必須要有相同認知,做工得工價,這是一種責任和權力的具體表現。

  書中提到權責制的六項原則:第一、權責制是一份個人的誓言;第二、為結果負責意味僅有行動尚不足夠;第三、為結果負責需要個人判斷和權責的空間;第四、權責不可分擔或預設條件;第五、組織整體的權責屬於每一個人;第六、沒有後果的權責制毫無意義。

  這些原則談論的主要核心在於負責並不是一種行動,而是一種成果的產生,而需要負責的人相對需要給予判斷和決定權,這些原則的出發點來自於個人的承諾履行,從信仰的觀點來看,正如每個人需要自主負責,而不像是沒有方向的人,一切都像是服事主的態度來履行承諾。

  先前寫協會的上班文化引用了這兩段經文:

以弗所書 6:5-9

你們作僕人的、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因為曉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你們作主人的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

歌羅西書 4:1

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住主在天上。

  權責制與此有著相互的關係,書中摘要寫到:「權責制,簡言之,就是明白與接受自己行為的正面與負面後果。」換言之就是後果的獎罰需要分明,當然為了避免於權責失衡的藉口,在施行此制度時,必須要清楚說明相關的資源狀況和責任、評估等方式。害怕擁有權力和推卸責任,往往成為一個組織成長的限制,不能凡事都等老闆裁決,更不能將所有事情的判斷都放在自身而不賦權;這樣的制度的存在,必須建起足夠的關係。

  本書比較像是一本實戰手冊,前半部談論理論,後半部談論實作和範例。權責制領導的核心工具為權責協定,協定包含了七個步驟:一、事業焦點聲明;二、權責;三、支持;四、衡量;五、目標;六、後果;七、長青計畫。

  這些協定的具體性,讓人有更完整的事考,從達成共識的焦點開始,進入到獎罰的問責,接著談論所需要的協助和衡量的標準;最後確定明確的目標和預期可以達成的解果,最後是永續的發展方式;這樣的管理原則擺脫單存的任務指派,而回到了自我負責的出發點,可行還是不可行呢?從自我的私利和組織的共利的權衡,形成的一種領導方式,是否能真的帶來組織發展的空間,這點就跟所謂的順服和權柄有所別,而是對神對自己的負責才是這個權責制領導的核心價值。

權責制領導

作者:尚恩.墨菲

譯者:宋道凱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日:2001/5/28

購買資訊:

簡介:

有些組織用輕鬆、非正式和無多少架構可言的方式來管理互依關係。

同事天天見面,隨時交談。

俾能不斷釐清彼此的期待,持續加強相互的關係。誤會很容易被發現,很快能解決。

因此時間和資源不至於浪費在誤解上面,人們也不會因為彼此的行動或缺乏行動而感到焦慮挫敗。若需調整方向,則即時為之。但是大部分組織必須存在某種架構,方能有效地管理互依關係。

也許組織太大,關係太複雜;也許組織很小,但關係很緊張。不論哪一種情形,人們通常缺乏時間、工具、技巧或意願,去不斷釐清期待和排除誤會。應用「權責協定」而實踐的權責制原則,能夠在組織中建立個人工作的架構、焦點和清晰度。

這便是我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書上提供的理論和工具,可以建立權責制。權責制繼而可以建立共同努力,以赴目標的互依關係。

分類:

韓國料理的店很多,最近似乎也吃了不少,只是在莒光路的這間江原道,還真是路過又路過的店家,到底是怎樣的店會讓我一看到就想進去,哪些類型的店我會不自覺的路過呢?我自己也尚未找著這個解答,只知道想吃的時候就會走直接走進去,通常都是沒吃過的店,但可能有些店就真的經常路過,到頭來就久久都還未真正品嚐過。

江原道會是怎樣的一間店?朋友前陣子才提到這間,正好我也吃過,而且一定點它的著名馬鈴薯排骨鍋和新堂洞辣炒年糕,本來還想要吃份春川辣炒雞,只是四個人吃,這樣已經到了極限了。

江原道韓國料理

新北市板橋區莒光路68號

02-2256-5150

店面位於莒光路上,搭乘捷運可以從新埔捷運站四號出口出來,在往莒光路方向走去,也可以順著新巨蛋旁邊的道路進去,該怎麼走就要自己摸索了。

三個人能吃到多少東西呢?我想真的不能很多,所以就隨意點。

點了石鍋拌飯、海鮮煎餅、牛五花燒肉、新堂洞辣炒年糕。

至於這味馬鈴薯排骨鍋就不能或缺了!感覺分量好像點了多了些。

這裡的小菜有三盤,豆芽、馬鈴薯、辣豆皮還是甜不辣。

馬鈴薯排骨鍋分量並不少,上頭撒滿滿的蔥花。

排骨煮得很爛,整鍋分量就已經讓人飽足了,那其他點的東西該怎麼辦啊?

至於石鍋拌飯這就有一點點難度了,先把飯拌勻之後,大家一人分一點享用,分工合作,應該可以殲滅所有食物。

新堂洞辣炒年糕怎麼跟平常的辣炒連高不一樣啊?

上方多了雞蛋、豆皮、還有高麗菜等等,年糕比例不高,但是分量十足。

至於這味牛五花燒肉,多了金針菇,但吃起來感覺跟吃壽喜燒相同,到底日韓料理之間有著什麼關聯?

最後這份海鮮煎餅,結束了這一回合,果真吃得很撐了!

看來以後我點餐要節制一點,而這海鮮煎餅吃起來也很像蔥油餅,

最近不知道為何,吃這些煎餅都好像在吃蔥油餅,這是我的問題嗎?

關於感情的世界,只留下許多的空白格,而這些空白格成就了今天的我,也包含著我對感情的態度;至於那些關於我感情世界的許多傳言,多數人只聽其一旦並未真正清楚發生過哪些事情,而我也不太喜歡去回應這些問題,也不是我不多做說明,只是覺得不是當面問我,多做回應也沒什麼意義,反正想要相信什麼,都是個人的一種選擇,至於我的感情世界,那就留給真正願意探索的人。

關於基督信仰談論兩性關係的書籍很多,不少本著作我也都看過,但若是以輕鬆又貼切的描述,大概就是屬於這本書了,書中雖然提到不少原則,但卻不會帶給人壓力,反而是一種比較親切的描述,透過一些不同人的經驗,更容易理解其中描述的內容;書中描述到親密感的部分,做了如此的描述:「真正的親密是一種關係,不是因為做了甚麼事情。這個經驗可以來親情,也可以來自友情。」當然愛情中也有這種關係的親密,相較於肉體的親密,心靈關係上的親密更是不可或缺。

書中透過十個主題方式談論兩性關係,簡單先摘要一下這些主題:好想談戀愛、建立親密感、有肩膀的男子漢、溫柔的自信、誰在搞曖昧、怎麼知道就是他、約會學問大、敬重與愛憐、性這件事、莊嚴的分手。

透過這些主題漸進式地描述愛情的過程,書中其中一篇談論著這些過程,正如去吃西餐廳一樣,一道一道的上菜,可以體驗完整的內涵,但若是一次全上,那就變成了一團亂的環境,能有真正的用餐品質嗎?雖然談論基督信仰會被人當作老派或保守,但實質上有些選擇,正是呈現出一種信仰的價值,有時會認為聖經中男尊女卑,但實質上男女大為不同,並且是要做為相互成全。

至於讀了這些,感情世界又有什麼影響呢?只是留給我百般的感概,因此我常常會做一些任性的回答,或許我會說想要去流浪,或許我會說想要成為街友;實質上這些都只是一種不滿的形容,對於現代愛情觀的排斥,雖然我肯定婚姻,也期待能成為一個好的榜樣;但時間總是如此的流逝,面對許多無奈的問題,不太想奢求些什麼,只是想要認分的過日子,至於一切不確定的事情,就保持的不確定吧!

神啊!說好的那個人呢?

作者: 朱惠慈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15/02/01

購買資訊:神啊!說好的那個人呢?

簡介:

戀愛,其實有著大道理,

懂了就通,不再當局迷。

愛是一種本能和渴望,可以織就兩個人幸福的天堂,也可以奏出不幸福的變調樂章;

如果你沒把什麼是愛情搞清楚,也只會是亂愛一場,甚至兩敗俱傷。

當一個人有了錯誤的戀愛觀,就算碰到對的人,也會無法深入、長久地交往;

想要天長地久的愛情,找到你一生相屬相知的伴侶,敢不敢,顛覆你的戀愛觀,讓愛情從此不再卡關!

包含 3 comment(s)
分類:

  對於基督信仰中所提及的恩典,我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呢?有多少人經歷過呢?對我而言恩典真的是非常奇異,也是非常的令我搞不清楚,但是我可以確信,基督信仰是建立在恩典的上面。

  恩典是多麼甘甜的一件事情,對一個初信主的人來說,相信他很容易就講出所經歷的種種見證,對一個緊緊跟隨主的人也是如此,事奉的道路中也是經常會遇到恩典的事蹟,就像是我離開教會後,再次回到教會所經歷的的恩典,對一個敗家的浪子回頭,卻得到父親的諒解,這樣的情境,本來不配得卻得著。

  恩典確實有點莫名奇妙,它不能按照我們邏輯去推斷,我們無法確信怎樣才會得到恩典,縱使做了多少的好行為,也無法肯定會得到恩典,恩典並不是出於任何的行為所得到的獎賞,而是按照神的憐憫所賜下,因此我們經常會覺得恩典有時很不公義,但是確實恩典就是這樣的運行模式。

  然而在我們所認識的的教會,或是所認識的基督徒,很難發現恩典的彰顯?最常看到的就是沒有恩典的表現,透過各種的規條、限制,來證明自己是聖潔的基督徒,就因為這個緣故讓很多人不敢來認識基督信仰,說什麼進入教會後,不能喝酒、不能抽煙、星期日要做禮拜,一堆的限制,還是等我老了以後再說吧!

  這樣無恩的環境,讓人們對基督信仰的退步,往往忘了耶穌是如何表現他的恩典,他與罪人、稅隸、妓女、長大痲瘋等等人,經常相處在一起,給予他們幫助,赦免了他們的罪過犯,給予他們憐憫、給予他們愛心的行為。

  恩典更可以帶來許多的釋放,特別像饒恕這件事情,往往有人得罪我們,就恨之入骨不可原諒,這樣所換來的是什麼呢?一種更長期自我的折磨?但是如果饒恕了得罪我們的人,我相信你的內心也輕省了許多,更加開闊且得到了釋放,對於被饒恕的人而言,他可以遠離了不斷的自責與虧欠,重新的站起來再次出發。

  恩典是我們必須要親自經歷的事情,也是我們這些得到恩典的人,所願意獻上的愛心,讓人知道我們白白得來,更願意白白的捨去,來回報神對我們的恩典,我們要愛罪人,要與罪人一同在一起,而不是透過各種的方式,來拒絕接受這些人,他們是一群需要幫助的人,需要有人來協助他,讓他能脫離罪的環境,進入到恩典當中。

本篇心得撰寫於2003/9/15

恩典多奇異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作者: 楊腓力 

原文作者:Philip Yancey

譯者:徐成德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1999/10/01

購買資訊:恩典多奇異

簡介:

「恩典意即我們不能作任何事叫神愛我們更多;恩典也意謂我們不能作任何事叫神少愛我們一些。」

我們經常談論恩典,可是我們明白它的意義嗎?

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相信恩典……並在日常生活中有力地展現它嗎?

作者在《恩典多奇異》一書的字裏行間流露出恩典是什麼、不是什麼,並何以只有基督徒才能表彰這世界所渴慕的恩典。

作者認為恩典是教會獨有的寶貴恩賜,是世界不能仿製,並且極其渴求的;只有恩典才能把盼望與改變帶給四分五裂的世界。

包含 1 comment(s)
分類:

  一部由網路短片所發展出來的書籍,談論著關於東西的故事,或許很多人看過這個影片,但卻無法更理解這段過程所代表的一切,因此藉由著文字,將該影片的內容更完整的論述,好讓更多人認識到底我們的消費習慣,帶來了多少的影響與變化,特別在於各種產品產生所需要的外部成本,這部分經常被隱藏,或是鮮少人能真實的了解,透過書中的五個段落分別描述: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除廢棄;這樣的過程徒留下的只是過度使用與浪費。

未看過東西的故事影片,就機會來了解生產過程所帶來的問題:

  回到書中的內容,同時思考盡其所學習的一些知識,讓我更明白我們存在於一個虛假的世界中,而這個虛假的成因卻是人的慾望,但這慾望配上了權力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失控的社會環境,為了滿足過當的慾望,有權力的人開始剝削無權的人,所謂的自由市場,只是一種假議題,若是無法控管公平的市場,自由只是會呈現出競爭與排擠,到頭來變成只剩下少數的權力擁有者,失控的自由這是一個需要被認識的議題,與其談論自由,我倒寧願多談些公平,當然公平也有著不同的範疇,有起頭點的公平,也有平頭式的公平,但這部分就不再此處探討。

  正好今天的晨間新聞報導出:顯示,各縣市雨水中的汞平均濃度為每公升8.1至15.1毫微克,以台南最高,台北、中壢相較宜蘭、鞍部也高出1.4倍(蘋果日報)。這部分的問題到底是如何造成呢?書中剛好有描述到這些環節,從開採的過程就已經造成的汙染,直到最後垃圾的銷毀,而有些物質並無法真正消費,只是繼續存留在地表上,留下無法挽回的後患,該認真思考我們該怎麼回應這樣的環節。

  東西的生產過程,本質上在經歷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加值的作用,最後人們購買最後的價值,但在東西的故事中,提到這個價值的代價,包含著各種毒物和汙染源,一直到達消費者,以及日後的拋棄;若是在一個量入為出的觀點下,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但在失控的經濟遊戲中,卻不一定能形成這樣的結果,當大家談論經濟指數時,有多少人認識GDP的涵意呢?這個數字讓我們錯認為必須不斷的成長,然而這是一個相當錯誤的觀念,經濟消費的成長,不等同於人民的富足,當人們追求一個錯誤的指標之後,只會忘了本而追求毫無意義的經濟成長。

  另一個配合GDP的指數問題,在於工業化發展之後,產能的過剩,而面對產能的過剩,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要減產,但減產會帶來所謂的負成長,到頭來為了要消除這些過剩,就開始促進所謂的消費經濟,這樣的消費模式,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們的欲求不滿,到頭來不斷地追隨流行,而一些日常用品也變成不斷的需要汰換,最明顯的消費經濟來自於3C產業,有多少人是因為東西壞了才更換呢?多數人只是為了跟上所謂時代的進步;而另一個層面則是來自於設計上產生的使用期限,到最後東西不耐用,或是軟體升級造成硬體不堪使用,最後我們只能過著充滿垃圾的生活,不只生活環境造成,包含心理上也充滿著許多的不滿。

  消費並不能帶來生命的富足,過度的追求到頭來只是無法滿足,還是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原則,聖經中馬太福十六章26節 提到:「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當我們在不斷地追求物質的享受之時,其實是在賠上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賠上了他人的生命,甚至影響的未來的子子孫孫,這樣的未來是我們可見的嗎?而面對這樣的環境,始終我相信若是我們有著真誠的信仰,並且看中實踐的重要性,相信這世界會有所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先從腓立比書二章4節所描述:「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人與人之間有著相互的影響,我們需要更認真的思考,到底為何而行。

  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在基督信仰的範疇中,到底我們是否能有更大的影響,帶出更真實的福音呢?

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 How Our Obsession with Stuff is Trashing the Planet,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Health – and a Vision for Cha

作者: 安妮.雷納德 

原文作者:Annie Leonard

譯者:吳恬綾、黃亭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06/24

購買資訊:東西的故事

簡介:

  我們買個不停,丟個不停,卻沒發現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環境,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糟蹋。認識東西背後的故事,就是改變的契機。

  ◆火紅的網路短片《東西的故事》文字版,解說更清楚、更詳細

  美國的人口只占全球五%,卻用掉三○%的資源並創造三○%的垃圾。要是所有人都像美國這樣消費,我們得要有三到五個地球才夠!

  親眼目睹垃圾掩埋場的驚人景象之後,安妮.雷納德便開始追蹤廢棄物的身世來歷,她一路往上游探查,最後發現的是「東西」的完整故事。

  從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除廢棄這五個基本環節,她描繪出東西的生命歷程,並發現目前這種型態的物質消費系統充滿了破壞性。

  事實上,製造過程產生的垃圾遠比我們買回家的東西還要多太多,你丟掉的每一磅垃圾,平均要耗掉至少七十磅的工業廢棄物才能製造出來,而這些廢棄物大部分都是有毒物質。再加上我們消費與丟棄的速度愈來愈快,地球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早已面臨極限。

  雖然這套劇本造成的危機看似已經無法挽回,但雷納德提醒我們,只要每個人起身行動,就能夠重新改寫整個「東西的故事」。

  如同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東西的故事》是一本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不但會改變我們的想法,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分類:

關於好友相聚,不是到咖啡廳聊是非,不然就是到熱炒店,開懷暢飲兼囫圇吞棗,走訪了不少間熱炒店,這次這間則是在85度C咖啡廳對面的熱炒店,我想除了常喝咖啡之外,還是需要來這種真正吃喝快樂的地方,隨意點個幾盤小菜,搭配幾罐啤酒,過一過這種乾脆,又不居小節的生活。

鴨之霸 Duck Bar 是一間經濟實惠的熱炒店,久久和同學吃一下熱炒,看看有甚麼新鮮事情發生?交流一下彼此近況,這比在臉書按讚還要實際,畢竟能一起吃喝快樂,才是真朋友啊!

鴨之霸海鮮熱炒

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136之4號

02-2957-0822

店面位於板橋家樂福附近,不是能搭捷運輕鬆抵達的地方,至於如何前往?

可以從捷運騎ubike過來,當然也可以搭公車過來,前往此處的複雜問題,就請自己找方法了,我就不多做說明。

怎麼看都是鴨霸!到底是有多鴨霸?這就需要讓我來仔細體驗一番。

鴨霸是台語,只是一個假借音,正確應該用壓霸,意思是形容惡霸的意思,但跟熱炒店無關,

這間熱炒店應該是有一些鴨肉為主的料理吧?不然哪裡來的霸呢?

老闆招待的小魚豆干,當開胃菜正好,酥脆和小魚,搭配上有咬勁的豆乾,這味正好味。

既然是鴨霸的店,怎麼可以沒有點盤鴨肉來試試呢?

這盤鹽水鴨,才是真正的鴨霸吧!排列在菜單中的第一位。

再來一碗湯,有著酸菜、薑絲、蔥花的蚵仔湯。

均衡飲食不可缺的綠色蔬菜,這次就吃這盤菠菜。

吃熱炒最喜歡來盤火候菜,看看收汁、爆炒的味道如何?

不可或缺的就先吃個三杯雞!爆炒過的薑蒜,放點九層塔,還冒著煙!趁熱快吃!

疑?這一味是?應該是薑絲大腸吧?

怎麼會都是酸菜啊?還是我忘記我點的是什麼了呢?

同樣來份烤鯖魚,吃點魚,突然覺得最近好像很常點烤鯖魚。

不管是吃日本料理,還是吃熱炒,或是燒烤,怎麼都有點這一道啊?

再來份川燙的軟絲,沾點醬油吃就好,似乎漸漸不愛這種綠粉芥末了,總覺得這是很不自然的東西。

不知道此道正確的名稱,不過這份熱排調味的挺不錯的。

這次就簡單的吃這幾道,畢竟兩個人能吃的量有限,下次再來一起圍爐吃個魚頭火鍋如何呢?

  身處在這一個網際網路的年代裡,不知有多少人在網路上來傾吐自己的心情。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吧!

  當我在看沈世之久的『用指尖談戀愛』一書時,不是書的內容引吸我,而書的標題深深的抓住我的心;其實的對書的內容無有太大的感動,我己知當我邊看書時我會一邊笑口常開,因為我不瞭解什麼叫網路愛情等等,但當我看了書的內容時我才慢慢瞭解,但也因書的呈現方式,令我開懷大笑,主要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網路的文字交談可以如此的呈現。

  雖然我的身邊的朋友大多都是網路族群的人,但說實在我卻很少上網,最多就是上網收收信、回回信件,很少進聊天室與人交談;但在一個多月前我的生活卻開始有稍微的改變;我開始在MSN(微軟的即時通)開始與特定人(暫稱呼為「小霖」),在網路上討論事工上的事情,但慢慢變成分享彼的心情及想法;從一週有一兩天在網路交談,變至幾乎每天在網路交談;從一小時變成三、四小時都有。

  然而本身自己是上班族,所以每天都要早起趕著上班,但因每天夜晚十一點左右是小霖上網的時間,所以我都會開始固定在那時間上線,希望能遇見到她及跟她交談,所以就算第二天上班感覺在累也是值得的。

  但在當中我卻慢慢地發現到了一件事,我跟小霖在現實生活裡從未講話超過五分鐘(PS:我跟小霖是本身是朋友),但在網路上我們卻可以聊一小時,甚至到達四個小時,所以我有時就經常在思考,難道這就是我們兩人唯一的交集點、唯一能溝通的地方嗎?利用網路Internet,透過雙手的指尖敲打電腦的鍵盤,所打出的文字來分享心情,彼此才能有所交流。

  而當小霖出國,而我也發現,沒有任何動力使我有上網心情,所以我又恢復以往的上網習慣,除了收信、回信,很少在網路上找人交談,因此使自己變得盡可在十一點前睡;我想小霖的出國不只帶走了我對上網的興趣,也帶走了我對她的思念。

  於是,我在小霖出國的時間,我想,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好好思考自己及對她的感情;我想即使我在愛著她時,也要在這與她保持距離,因為我深知我們兩人是不同世界的人,在我兩個世界裡,幾乎找不到交集點;也許她就好像天上的星星,而我只是在地上看星星的人。

本篇心得為貓熊撰寫於2003/9/6

用指尖談戀愛

作者: 丁肇芸(Mi Gi) 

出版社:水晶

出版日期:1998/06/01

購買資訊:

簡介:

  後現代網路上身的激情遭遇,虛擬實境的赤裸冒險,一場史無前例的愛慾之旅就從指尖開始!

  1997年的夏天,剛考完聯考的岷峰,與Amilus在Internet上相遇,或許因Internet的保護,在岷峰引導下,Amilus無防備地盡情釋放她的情緒,一天岷峰在打完球的路上,見到了短髮、穿著繫帶藍色涼鞋的Amilus,於是,岷峰透過Internet與自己的眼睛,同步觀察Amilus個性上的敏感與想法上的衝突。

  1997年的夏天,愛情由虛擬走向現實……

分類:

  成功?失敗?定義並不是永遠黑白分明的,當它們發生時,有誰能判斷所做之事是成功還是失敗呢?或許可能一直要到我們的晚年或一段很長的時間後,我們才可能來判定,我們當初所做的哪些方面是成功,哪些方面不是成功。

  對成功的定義有很多,我想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成功有可能包括美滿的婚姻家庭、高階職位、好的人際關係、好的名聲或財富……等等多不可舉,然而在這本書當中所要說到的是,要過成功的生活,是要靠智慧的,要能懂得如何不讓自我受制於可能摧毀的挫敗,或可能帶來幻滅的膚淺勝利。及對成敗都能有好的態度去面對處理,學習如何不被挫敗的羞辱所擊敗,或不因成功而驕傲而喪志;所以不管在任何是上,成功或失敗其實都是不重要,重要是自己的態度是如何。

  然而對我個人來說,我是一個很怕失敗及失敗後所聽到的批評,所以使這自己有非常多的事務都不敢於去嘗試,如不敢交新朋友、追求愛人、找工作或開新事業等事,因怕伴隨而來的可能是失敗或未知的答案;所以當一件事情若我沒有七成以上的把握,或心裡明知沒有結果,我必定不會去做,因怕遭遇挫敗;也因如此使自己失去了許許多多的機會,但總不會有後悔的心,必竟這是自己所選的路程。

  最後,為什麼這本書名要叫『犯錯最多的是最後贏家』;是要我們能學習坦承接受每次失敗的挫折,並將這失敗視為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步伐;然而,成功與失敗都是都是邁向成就的入經之路,畢業沒有所謂永遠的成功或永遠的失敗,之所謂會成功是我們,不斷地自我檢視、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自我成長,才會邁向成功之路;只有永遠停留在原地不願改變的人才會走向失敗的旅途。

本篇心得貓熊撰寫於2003/9/2

犯錯最多的是最後贏家 WHOEVER MAKES THE MOST MISTAKES WINS

作者: 理查‧法森,雷夫‧凱斯/著 

原文作者:Richard Farson,Ralph Keyes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3/07/01

購買資訊:

簡介:

何謂成功?何謂失敗?誰最在乎輸贏?關鍵何在?

  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商業活動中,成功有賴不斷地創新。唯有全新思維——對待成功與失敗的嶄新態度——才能改造企業經理人的管理觀念。

  與其獎勵成功,懲罰失敗,《犯錯最多的最後贏家》提出建議,經理人應該專注於從經驗中能夠學習到的教訓。弔詭的是,我們愈不追求成功與逃避失敗,就愈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本書作者指出,面對挑戰的關鍵態度在於勇敢冒險。在現今快速變遷的經濟活動中,企業經理人遭遇到的失敗絕不少於成功,這是否代表著他們的失敗?以傳統的定義來看,或許是;但是,成功與失敗都是邁向偉大成就的必經之路。畢竟可口可樂的復興誕生於新可樂的慘敗教訓,而嚴重的財務危機也迫使IBM徹底進行改造。

  睿智的領導人接受挫敗,視為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腳步。他們也知道,要在變遷快速的激烈競爭中屈居人後,最快的方法莫過於依賴過去行得通的做法,例如,曾經引領風騷的全錄和寶麗來過度依賴逐漸落伍的策略。相對的,奇異和3M公司,至今仍然因為鼓勵創新而保持欣欣向榮,即使遭遇挫敗也不改初衷。

  法森和凱伊斯在他們震聾發瞶的新著作中,稱這種開明的方法為「建設性的犯錯」。最精彩的是,他們把領悟與心得寫成一本字字珠璣的小書,簡明扼要地道出他們不落俗套的洞見。

包含 no comments
分類: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令人沈思的標題啊! 本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是作者敘述他從「集中營歷劫」歸來的感人故事,第二部份則是作者從前面的經歷中所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的思想理論。

  作者弗蘭克在第一部份的書中寫道:「幽默感是一項精神武器。眾所周知,幽默是人類性情當中最能使人超越任何情境中的一種;即使超越的時間只有短短數秒,也是彌足珍貴的能力。」在那樣隨時有生命危險的環境下,弗蘭克竟然還可幽自己一默,真的是置自己生時於度外,對生命有一種豁然的態度。

  另外,就是弗蘭克個人為何在怎麼困苦的環境下,能活下去的重要理由之一係為「老婆的愛」;弗蘭克以自己在集中營的生活為例,他把自己的妻子影像縈繞在自己的心頭,因此每當苦難中或者在顛躓的路上都不時的觀想他的音容笑貌,而且是那麼的生動、慰心,而讓他有活下去的動力。因此,作者弗蘭克說到:「愛,是人類一切渴望的終極。」、「人類的救贖,是經由愛而成於愛。」

  本書的內的第二部是「意義治療法」,作者目的主旨在似乎在「如何喚醒一個已經喪失任何熱情的人」或「面對價值觀互相衝突者」,可以透過「意義治療法」來替生命找出一個意義。所以作者弗蘭克認為不是人生意義該如何追求,而是面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我們該如何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解答,完成生命每個階段給我們的使命才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

  人生在世,我們經常會觸及到的不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到底為何?」、「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一連串對於生命議題,我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一定都在內心裡面問過自己。

  因此,書上也提到「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行為來答覆。」換句話說,就是要去明瞭意義。不是我們去詢問生命:「生命的意義為何?」而是生命去詢問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明瞭意義的同時,也會獲得勇氣去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更要承擔起「責任」。我相信,每個人都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因此,值得我們去認真思索及尋找。

  記得有次在和朋友一同在咖啡館裡閒聊時,朋友提到在過去到現在,為什麼一直都有這麼多的「精神疾病的病人」,其中一個研究指出是在長期處在經濟焦慮下、強勢文化壓迫下....等惡性循環的造成。這真的值得我們去沈思的;以我們自己的現今的社會生活來講,我們可以看見有許多的人們時常為了經濟、工作、家庭或心理抱怨許多不甘....等問題,其主要原因乃至於我們面對「不同階段的人生」,對未來沒有安定的方向,甚至到一個可以值得追求的意義上,因此每當在這過程中遭受許多困難或苦不堪言的苦難感到失志,或產生了精神方面的問題。

  其實,人生中必定會有許多的無奈,甚至有時是無情的,是殘酷的時候。在面對人生的挫折與磨難時,我們反而要更積極的肯定自己存在的位置與價值,每一個考驗,每一次的不如意,似乎都在證明人生及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嗎?而自己在這過程中是否願不願意負起自己的責任?願不願意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能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以我自己的觀點,我自己生命的意義,不管環境在如何惡劣、殘酷,盡量讓自己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把握當下,珍惜這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問自己以後該做什麼,而是問自己現在能做什麼,而好好認真及付出。

本文為貓熊撰寫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弗蘭克 

原文作者:Viktor E. Frankl

譯者:趙可式、沈錦惠

出版社:光啟文化

出版日期:2008/03/31

購買資訊:活出意義來

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

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

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

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

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分類:
更多內容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