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依標籤瀏覽

所有標籤 » 讀書心得 » 借閱 (RSS)
抱歉, 目前沒有任何標籤可以提供過濾條件。
這次閱讀品牌的議題,思想著最近張茂松牧師提出的 品牌教會 ,問題是什麼是品牌?什麼是教會?這兩個詞彙真的可以這樣使用嗎?還是又是一個基督信仰的錯用詞彙呢?近幾年基督信仰使用了許多社會用詞,但是用法的準確度實在令人錯愕,所以還是回來閱讀一下關於品牌的書籍。 書中分為幾個段落:首先談到的就是品牌就是資產,如果有注意媒體報導,就不難發現品牌價值的排行版;接著就要為品牌設立願景,其中包含品牌的個性、目標、利益,還需要有差異化,如何透過差異的必備要素與對手區隔,如果有需要可以不斷地再創新,並發展出不同的子品牌...
這一兩年參加了不少朋友的告別式,對於死亡的總總想法,正好需要閱讀一下各家的看法,因此閱讀了這本書,原書名只為 Death,中文翻譯名為令人著迷的生與死,但書中真正討論的卻是死亡的觀點,並從中比較二元論與物理論,其中探討的核心在於是否有靈魂,作者的立場是沒有靈魂的存在,因此透過前幾篇來探討認為靈魂存在的不合邏輯之處,確實這是一個需要被好好思考的議題,在參加幾場基督教儀式的告別式後,對於許多的經文應用,也開始會有些保留。 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節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
關於婚姻這個議題,對於即將邁向四十歲的我,大概就只會說可遇而不可求,結婚的機會是什麼呢?我不知道,所以正好看到這本書【感覺不到有結婚的機會】,正好拿來消磨時間,看看三個三十多歲的女子,所呈現出的生活景象,確實三十歲很容易被形容為剩女,婚姻的機會寄件開始渺茫,但這渺茫的因素又是什麼呢? 看著書我想著這首歌,劉若英的【一輩子的孤單】,雖然他如今已經成為人妻,但這首歌卻也道出了我的心情,當孤單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到我已經不再去想該怎麼辦。 回到書中的內容,三個不同的女子,如尚未進入婚姻,個處於三個當下經常遇見的原因...
小說的情節總有著許多的虛構,透過虛構的描述傳達出價值,面對信仰有關的小說,在這虛構的隻字末節中,就會留下了許多的爭議,備用教義和事實的眼光去檢核,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一個謬誤,當閱讀小說若陷入這樣的情境,代表著對信仰態度的不成熟,看著過往一些的爭議,還是回到單純的閱讀小說的樂趣,這次就是閱讀友人侯雅各所寫的小說,感受那深沉壓抑的世界。 若是以聖經為藍圖所發展的信仰小說,我讀過了【 我的名字叫耶穌 】、【 神子 】,一本是描述耶穌出來傳道前所沒記載的那段故事,一本是描寫耶穌的孩童時期,這次閱讀的部分...
包含 no comments
製造業是許多國家的產業命脈,面對社會轉向服務業和金融業之時,似乎喪失了根源,若沒有生產如何帶來產值呢?因此面對社會的變遷,絕對不能輕忽農業與工業,隨著時代的演變,產業結構需要維持一定的比例,而不是放棄任何一個,若只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讓產業外移,而沒有去創新改變,產生新的生產方式,那麼最後會發現,我們只留下的是空殼子,甚至幫人賣商品轉取差價,最後市場結構變成很空虛的發展,服務業不會是解答,服務業必須要建立在產業結構的完整上,才會有社會共榮的未來。 這次閱讀工業4.0,其中一個原因是先前參加網路研討會...
包含 no comments
對於政治這個議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我們卻鮮少花時間,去了解不同人的主張到底是什麼?過度於偏激或是片面,讓我們無從真正認識,隨著政治情緒的舞動,搭配上二元劃分的對立,使得我們理解的空間相當狹隘,甚至落入同溫層的效應中,無從去明白不同人的政治論述,不過在台灣的發行有著一定的自由,若是想要去了解,不妨先花一點時間,看看當事人怎麼談,從認識開始之後再來做評判。 書中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描述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性格形成,比較像是一種自白的方式,更能了解是怎樣的環境塑造出現今的他,而我是不是我的我,這樣的矛盾地特色...
戰爭所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慢慢的在台灣的我們,已經對戰爭失去了恐懼,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經歷二戰時期間的戰爭,對於這場殺戮的親臨者陸續也凋零,而當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向了廣島與長崎之後,為了二次大戰畫下了終戰,但面對未參加過戰爭的我們而言,我們更需要去了解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這種毀滅性武器帶來的破壞與夢靨,如果我不覺得既難抗戰勝利是值得慶賀,反而是能終止戰爭那才是真正的感激。 廣告末班列車描述的正是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記憶,書中留下了記憶的時間,讓現在的我們可以去面對那投下原子彈當下的記憶,書中用「霹卡–隆...
社會的變遷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下,帶來劇烈的影響,先前新聞還沸沸揚揚吵著年金改革的問題,以及近日反撲的婚姻家庭議題,我們所要面對的就是沒有希望的未來,讀過【 下流社會 】看見的是一種無奈的社會階級轉變,看過【 無緣社會 】的現今景況,更難以想像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財富的分配不均,以及人口結構的影響,使得社會環境的中低階層不斷的增加,當中階成人事不慎遇到了危機,很容易一下就墜入低階層的窮困,這部分在下流老人一書中列舉了一些例子,別以為不可能輪到自己,意外總是在最有把握的時候發生,先前閱讀李開復的【 我修的死亡學分...
寫了不少的食記,但對飲食的淵源所知相當鮮少,台灣看似四處美食,但卻少掉了許多飲食的知識,甚至對於食材烹飪方法,怎樣才是健康的飲食,甚至甚麼才是食材最原始的滋味,往往都被媒體甚至部落客的人氣所淹沒,不少所謂的人氣店家,排隊名店,往往只是一些噱頭,並無法真正呈現出食材的美味,甚至我們可以說缺乏飲食文化。 這些日子開始尋找一些關於飲食的書籍來閱讀,除了增加知識,也更認識飲食發展的脈絡,這次閱讀到胡川安所寫的【和食古早味】,獲悉的是一種飲食文化的純粹心態,似乎我們少掉了尋根,只是在喧鬧的街頭,大談美食佳餚...
對於一個消費過剩的年代,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省思,持續這樣的消費,追求消費指數的成長,到底是對還是不對,而另一個開展的議題則是共享,但共享跟經濟相連在一起之後,那麼帶來的又會是什麼?新的一波消費指數成長?還是能讓浪費降低呢?而共享經濟會是一個賺錢的好方法嗎?確實在這個議題下我們有很多的探討空間。 書中舉出了一些不同的案例,同時也談問到共享的本質,並不是一個什麼新的創新概念,而是回到早期的一種社會文化,而今天的網路串連起各多的人,一同在網路找回了這樣共享的過往,也就發展出不同的分享內容,如共宅、共餐、共乘...
更多內容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