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依標籤瀏覽

所有標籤 » 讀書心得 (RSS)
前陣子的機器人新聞,將機器人的服務從製造像轉向的服務業,機器人的服務取代了人的勞力,甚至能讓企業成本降低,產能提升,本書探討的就是自動化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副標題更具提的形容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書中舉出許多的例子,談論經濟衰退的悲觀未來,並提出了七個致命點: 薪資成長停滯 少數企業贏者全拿、廣大勞工荷包萎縮 勞動參與率創新低,申請社福補助人口創新高 新創就業機會銳減,長期失業人口激增,景氣復甦緩慢 所得分配不均日益嚴重 新鮮人薪資大幅萎縮,剛畢業即失業人口比例攀升 就業市場兩極化,全職工作大量消失...
這本書比先前閱讀的【 教宗方濟各 】更為完整,畢竟這是在過了幾年後才出版的書籍,多了許多的生平脈絡,以及過往同事的防談,可以從比較多面向去認識教宗方濟各,在論述當中看見在政治不安的年代,教會與軍政的互動,許多的過往成為了 豪爾赫.伯格里奧的指責,雖然有許多的澄清,但對當時的作為仍顯不足,成為了他許多反省的部分。 內容呈現算是完整的傳記方式,從家庭背景開始記載,進入聖召的原因,這裡也提到了先前的八卦事情,曾有傳聞說方濟各因為過往的告白未娶而走上神父之路,澄清或許是好事,若是當事人認為這是他的安慰,那就由他吧...
面對台灣的歷史持續著閱讀,讀完了駱芬美的前兩部著作【 被誤解的臺灣史 】、【 被扭曲的臺灣史 】,接著就是閱讀第三本【被混淆的臺灣史】,漫長的臺灣歷史中,看見的是人們的奮鬥,國際貿易的角力,而進入日治時期,在臺灣必須要用日治這個詞,畢竟臺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割讓臺灣與澎湖,改由日本治理,因此回到臺灣住民的歷史觀點來看,抗日、日據這兩個詞似乎就不是那麼合適。 被混淆的臺灣史中,描述的是台灣從一個瘴癘之地所經歷的變化,而先前留下來的陋習,包含著抽鴉片、裹小腳、辮子等,如何經歷放小腳、剪辮子、戒鴉片的階段...
寫了許多年的食記,但在文字的描述上,只停留在流水帳的摘要方式,雖然看過了不少誇大炫耀的日式美食漫畫,當然食神的電影也不能錯過,但是如何描述吃喝之間的口感和感受,這在我的實際上似乎很難看到,一種是對味覺的描述的用詞涉略太少,二來是對生活經驗的融會太弱,看著這本「吳寶春的味覺悸動」,其中文字的描述,讓人可以透過其文字感受到滋味,並藉由日常食物的口感做類比,讓人對這些美味當前有更貼切的感受。 本書類似走訪各地的實際,特過在世界各地參加比賽,感受到當地不同食物的差異,並從中找尋料理人的感動,光從第一章酵母精靈的神奇魔法...
在這個令人窒息無法喘息的都市生活中,總是對許多事情不滿、不安,然後過度的壓抑之下,產生了許多的無法真實表達自我的景況,這樣的心情之下,正適合閱讀正本「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書中提到一些我們看似知道但並未真實了解的問題,一種缺乏表達真實情感的環境之中,帶來了情緒上的反撲,結果就是我們被自己給牢籠住,而這本書提到思覺失調症,初看之下還不十分明白,稍微翻了一下網路資料後,才知道是由精神分裂症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同時也免族過往對精神病的污名化問題,反而能更加重視所面對的病症。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在二十世紀以前...
包含 no comments
繼續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從中找尋過去所不了的事物,閱讀 余秋雨的著作,這應該不會是唯一一本,手上還以幾本,有的是過去參加天下讀書會所寄來的選書,擺在一旁好些日子,又鑒於大家對出版業低迷,讓我想來看看到底關於文化這個議題是如何被解讀,正好就看到了這本「何謂文化」。 書中是以不同的中長篇散文和演講,談論文化這件事情,余秋雨下了一個定義 「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通過累積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簡潔有力的論述,正如先前讀商業書籍常常在談論企業文化,而唱高調呼口號等,都無法真正地呈現出企業文化性質...
隨著醫學的進步發達,年齡就不斷的增長,而老年化的生活到底是怎樣?先前閱讀過【 無緣社會 】,看見了許多的孤獨死的因素,那麼當自己年老時又會怎樣呢?這次就來閱讀佐野洋子所撰寫的「無用的日子」,這是他在年老的餘生所完成的作品,有如日記般紀載著每一天的遭遇,看似無用的日子,但也確實是很真實的生活,相較一些過度於吹捧積極的書籍,反而閱讀這種貼切又有點頹廢的內容,帶來的安慰與同理更能撫平內心的不安。 書中圍繞著一些基本的生活,起床、煮飯、吃飯、上廁所、洗澡、睡覺,就這樣日復一日,中間穿插著一些生活的經歷,從對人的好奇開始...
本書是現任教宗方濟各剛上任時出版,透過傳記的方式讓人認識新任教宗的過往,從書中的描述可以見得當時的能獲得的資訊有限,反而是花比較多的篇幅介紹耶穌會和教宗選舉,以及將來要面對的問題,傳記的部分大概只佔了書本三分之一,但也足夠對教宗方濟各有個初步的認識;而他是第一位美洲背景又是耶穌會出身的教宗,到底會帶來整個天主教世界怎樣的改變呢? 回頭觀看這些日子,許多的基督新教的人開始分享教宗的相關發表言論,似乎對於過往帶著敵對的聲音變少,趨向認同的聲音變多,到底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似乎產生了一些變化,同為基督宗教的信仰...
從911事件之後,恐怖份子這幾個字就經常出現在新聞媒體報導,隨後在世界各地發生不同類型的恐怖攻擊事件,加上中東地區伊斯蘭國的興起,面對這一個未知領域帶來的恐怖,似乎有必要去了解其報後的成形原因,先前讀過了【 哈瑪斯之子 】,認識到以巴之間的難題,而透過宗教宣揚的仇恨,除了扭曲了宗教價值之外,更帶來了許多家庭的破碎,並傷害更多無辜的人們。 回到書中的內容談起,作者稱他的父親是恐怖份子,因著一次刺殺行動,殺死了 拉比梅厄.卡赫納,入獄之後餐與策劃一九九三年的世貿中心爆炸案,這樣的背景開展了作者一趟探詢之旅...
關於政治議題總是充滿著許多的對立,產生許多二元的對立色彩,然而政治真的能用二元來看待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然有機會被煽動,也有可能盲從,但我們仍需要是者去了解不同的聲音,政治的色彩應該是多元,而不是介於藍綠之間的爭鬥,這次閱讀這本書來自2016台灣部落格大賽的贈閱,趁著蔡英文總統上任之後,來看看當時所節選的文章的意涵,花些時間看看每個人不同的論述和見解,再從中去尋找自己所能認同與接受的部分,也可以補足先前較不熟悉的議題。 書中的呈現前半部的是專欄作家和主要論壇精選的文章,包含著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和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文章...
更多內容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