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被混淆的臺灣史 - 認識不同背景下的差異

Posted 星期二, 七月 19 2016 23:48 作者 黑熊

面對台灣的歷史持續著閱讀,讀完了駱芬美的前兩部著作【被誤解的臺灣史】、【被扭曲的臺灣史】,接著就是閱讀第三本【被混淆的臺灣史】,漫長的臺灣歷史中,看見的是人們的奮鬥,國際貿易的角力,而進入日治時期,在臺灣必須要用日治這個詞,畢竟臺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割讓臺灣與澎湖,改由日本治理,因此回到臺灣住民的歷史觀點來看,抗日、日據這兩個詞似乎就不是那麼合適。

被混淆的臺灣史中,描述的是台灣從一個瘴癘之地所經歷的變化,而先前留下來的陋習,包含著抽鴉片、裹小腳、辮子等,如何經歷放小腳、剪辮子、戒鴉片的階段,似乎臺灣仍有太多的歷史我們所知的不足,每一個事件都有更多的脈絡需要去背釐清,看見的日治時期對臺灣的影響,同時也受著民國建立時的風氣所帶動,臺灣與大陸的兩岸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去區隔,我們所需要的是去正視,而不是去逃避和封閉。

書中的標題論論述用「你以為」「事實上」作為引提,以第九章剪辮子的引題為例,你以為: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強制男性剪掉辮子;事實上:日治初期不敢強迫剪辮子,辛亥革命成功後才順勢推動。對於歷史就是很多的自以為而取代了事實,正因為這樣的自以為,讓我們產生了許多的對立和紛爭,此時需要靜下心來,去更多認識不同的歷史脈絡與背景,這是朔造每一個人的成長因素,並不能輕易的打壓和否定。

面對文化的改變,看見更多的無奈與逼迫,在放小腳的一文中,看見的是文化改變所帶來的霸凌,裹小腳已帶來骨骼的改變,很多時候是無法還原,但卻因此受到了社會與論的指責,甚至來自於政府的逼迫,對於這種不可逆的文化脈絡時,不能用強壓的方式執行,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傷害,從這樣的背景脈絡,再去思考現今許多的改變,真的有顧慮到一些無可逆的環境嗎?

歷史仍持續累積著,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認識的部分,不要隨著網路上的言論跟風,而是靜下心來好好的認識與學習,並從歷史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從歷史中認識不同背景下的差異,只有在這樣同理與體貼的背景環境之下,我們才能找尋到和好與共好的發展脈絡,為著所居住的這地,就讓我們先從認識她的故事開始。

被混淆的臺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作者:駱芬美/著, 蔡坤洲/攝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1/20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被混淆的臺灣史

簡介:

  原定臺中省城為何轉移到臺北?

  臺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

  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實還原近代臺灣歷史的面貌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後來因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五十餘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本書以主題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社會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珍貴圖片說明,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臺灣歷史真相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