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大腦裡的美食家 - 心智對食物的影響

Posted 星期六, 二月 25 2017 22:00 作者 黑熊

關於大腦的科普書籍,總是讓人越看越不明瞭,先前閱讀過【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大概明白了些大腦的運作,更具體地來說我們事先行動而後思考,許許多多的行動源由,往往來自於大腦反應之後的解釋說明,這次閱讀擇時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大腦會產生的各種運作方式,認識更多大腦的傳奇功能,但也就越來越不明白理智是怎麼一回事。

書中從口感這件事情談起,以及動物大腦的大小跟飲食的關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更多的認識大腦之尺寸大於其餘靈長類,主要原因可能包含取得食物的和工具等應用,而當飲食產生的感知,咀嚼時大腦的運作,所觸及大腦不同層面的運動是相當可觀,但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吃多,吃少」的章節,關於肥胖的問題到底是天性使然?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呢?瘦體素為什麼會對許多人減肥無效,可能真正的原因就是自身已經有過多的瘦體素,並且對對感知影響甚小,最後無法帶來效果。

後續的章節主要談論飲食的認知議題,食物的記憶、分類、創意,到底是因著心智影響,還是食物本身的造成呢?飲食的議題往往是文化帶來的心智層面所影響,就連食物的好壞也是如此,雖然身體本身對劣質的食物會有反應,但多是產生噁心,主要是來自於對食物的心智上的反感,看來飲食的議題還有許多值得去探索。

大腦的科普書籍,真是讓我有看沒有懂,只好就這樣簡單的翻過,留下一點概念,以後有機會再來多多閱讀,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而不再是這樣懵懵懂懂的閱讀過去。

大腦裡的美食家: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
The Omnivorous Mind: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作者: 約翰‧艾倫  

原文作者:John S.Allen

譯者:陳彥含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03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大腦裡的美食家

簡介:

  吃東西一定非要美食不可嗎?

  書中探究了對食物的厭惡與喜好、給食物加上「好」和「壞」標籤的強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還對吃這件事進行了跨文化比較。為什麼我們喜歡吃脆脆的東西?為什麼抵擋不住油炸物的吸引,即使心臟血管已經阻塞到不行?油炸物像嗎啡,入口時的香氣,咬下去的瞬間喀擦,就像是大腦細胞們的歡呼聲~~~事關吃喝,因此決定味覺的絕不是單一因素(案情不單純)。

  要吃多少才會飽?

  看看大胃王比賽,或是吃到飽餐廳裡人們的表情,有沒有一種「食物理論」決定我們會選哪些東西來吃,決定吃多少才算飽,決定我們愛吃什麼?本書探索了味覺的演化基礎,以及每一種文化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氣氛。

  獨一無二的雜食者

  人類是地球上最複雜的雜食動物。我們吃飯時,味蕾將味覺傳遞到大腦,將食物吞嚥之後,食物經過食道再到胃進行消化,雙管齊下。也許是與食物這樣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類如此特殊,也讓飲食文化顯得十分獨特。即使是靈長類也不會像人類這樣看待食物。結論是,味蕾能夠體現人類的自然史,人類是超級雜食者(拍手)。

  人類飲食是文化現象,由每位進食者的集體行動塑造而成。文化是大腦活動的外部共同表現,也是其擴音與增強器。為了解雜食心智如何進食,必須將人類飲食視為生物與文化現象。進食就像一種語言,是經驗的累積,在各種不同層次之下,進行有效開發。透過食物與飲食習慣,我們將發掘並探索大腦功能的多重面向。就像稜鏡將白光分為組成白光的基本光線,我們也能透過進食行為,揭開並照亮大腦運作的途徑。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

說說您的看法?

(必填)
(必填)
(可選)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