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 從認識和接納自己開始

Posted 星期一, 七月 11 2016 7:19 作者 黑熊

在這個令人窒息無法喘息的都市生活中,總是對許多事情不滿、不安,然後過度的壓抑之下,產生了許多的無法真實表達自我的景況,這樣的心情之下,正適合閱讀正本「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書中提到一些我們看似知道但並未真實了解的問題,一種缺乏表達真實情感的環境之中,帶來了情緒上的反撲,結果就是我們被自己給牢籠住,而這本書提到思覺失調症,初看之下還不十分明白,稍微翻了一下網路資料後,才知道是由精神分裂症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同時也免族過往對精神病的污名化問題,反而能更加重視所面對的病症。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在二十世紀以前,被命名為早發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已陪伴人類至少達數千年之久。到二十世紀初,才被一位瑞士精神科醫師布洛爾(Bleuler)命名為精神分裂病(schizophrenia),民國一百零三年其中文譯名正式更改為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是思考、知覺、行動、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與現實脫節,影響其日常生活。思考方面,會有不合邏輯的思考、妄想,現實感差等最常見;知覺方面,可能產生幻覺或錯覺,其中又以「聽幻覺」最常見;行動方面,或有奇怪的行為,或重覆某動作;可能退縮沈默,不跟別人來往;可能好爭論、有攻擊行為出現;在情感上表現怪異,說話內容與情感表現不一致,無緣無故的哭、傻笑、過度的悲傷或快樂。

節錄自 http://bit.ly/29Eodsn

透過書中的描述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成長環境,對待事情的態度,書中的內容主要分為七大章,從人際關係談起,進入了心靈上的渴求,忽視真正自己的感受,搞錯了人生方向,愛與被愛,進入了緩醒真實的自我,最後好好珍惜自己開始;書中舉了許多的例子,其中談論到男女之間戀愛的關係時,透過例子描述依附與親密的差別,例如:「情人眼裡出西施,把痘疤看成酒窩來欣賞,這是一種依附的關係,而親密關係則是把痘疤當痘疤,但仍然接受與喜歡。」把缺點當優點看是一種依附關係的呈現,把缺點當缺點看並且接受,這是一種親密的關係。

正好跟朋友聊到了關於直升機和防火牆父母的問題時,第五章的愛人、以及被愛的能力中,栩栩的道出許多因自身未被滿足,而反映在親人和兒女身上,反倒成了一種看似愛人,但實質上只是在滿足心中的缺憾,其中一章提到真實的愛,是以間接的方式來表達;看起來是很玄的形容方式,什麼是直接?什麼世間接呢?直接是父母調什麼就會帶孩子去做,自認為是行甕派的好父母,間皆則是透過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並且試著解決其需要,看來間接應該是一種同理和體貼的呈現。

最後一章是寫到善待自己,小標則是愛自己是唯一的真理,不過我個人比較不認同用愛自己作為形容,這裡的愛自己同樣會回到書章前述所遇見的問題,反而應該在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為關鍵,愛自己太容易被錯誤的解讀,甚至形成一種自我侷限或是自我放眾的極端現象,但認識與接納則是按著本來的樣貌出發,找尋一個救贖與挽回的生活本質,別再讓不安困惑著自己了。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
自分に気づく心理学 愛蔵版

作者: 加藤諦三  

譯者:程蘭婷,高淑珍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15/06/10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簡介:

  為什麼我們害怕對別人展現真正的自己?

  為什麼老是覺得不斷受到他人指責?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失望,對別人充滿懷疑?

  為什麼我們總想依賴別人,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

  為什麼多數女生都會說,我要男人給我安全感?

  為什麼不會撒嬌的孩子,長大後會過分認真、挑剔、容易焦慮?

   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告訴你:覺得不安是因為壓抑了自己的個性,不承認內心的幼稚,去過大多數人正在過的生活,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想做的是什麼。 害怕被別人拒絕而不斷主動釋出善意,覺得唯有自己對別人做出奉獻,自己才會被喜愛。然而,以鞠躬盡瘁的方式與人交往,其實是非常不幸的,老是在乎週遭眾人 的期待,只會導致真實的自我被壓抑。這樣的你,是不會感到快樂的,你的焦慮、壓抑、煩譟、無所適從,也都來源於此!  

  摘下面具,停止糾結!

  並不是擁有別人的好感,我們才有存在的價值與被愛的意義。

  不管你多麼努力想符合別人的期待,最終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是自己。

  平常感到疲憊的時候,不需要強顏歡笑裝出了不起的模樣。

  這時你應該跟自己說:「累了吧…稍微歇息一下吧…」

  如果善待疲憊的自己是一件衣服,請容許自己穿上它!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

說說您的看法?

(必填)
(必填)
(可選)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