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何謂文化 - 許多的事情不知道,但太快下了結論

Posted 星期六, 七月 09 2016 16:42 作者 黑熊

繼續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從中找尋過去所不了的事物,閱讀余秋雨的著作,這應該不會是唯一一本,手上還以幾本,有的是過去參加天下讀書會所寄來的選書,擺在一旁好些日子,又鑒於大家對出版業低迷,讓我想來看看到底關於文化這個議題是如何被解讀,正好就看到了這本「何謂文化」。

書中是以不同的中長篇散文和演講,談論文化這件事情,余秋雨下了一個定義「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通過累積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簡潔有力的論述,正如先前讀商業書籍常常在談論企業文化,而唱高調呼口號等,都無法真正地呈現出企業文化性質,只有透過觀察企業內的人事務所形成的精神價值和互動方式,而這些整體來看就是一個集體人格,在余秋雨的這樣表達中,反而讓我能更加貼切的認識文化。

另一提余秋雨對當今中國文化的問題,用了八個短句概括了一切,「造謠無責,傳謠無阻;中謠無助,闢謠無路;駁謠無效,破謠無趣;老謠方去,新謠無數。」而這個議題我想不單是中國文化,就連台灣在社交網路興起之後,同時也在這個問題當中,真假難分的世代,每個人帶著偏見去論述事情,而這偏見所看見的事物不分真偽,不斷散布更多的情緒化言論,煽動了更多盲目的跟隨者,誰要想澄清事情的原貌,反而產生了鄉民正義的網路霸凌,到頭來改怎麼駁謠和迫謠呢?

文中提到了余秋雨遭遇的石一歌事件,稍微搜尋一下網路的文章,確實都是大放其詞,但有多少真偽?可能就很難分明,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聽過余秋於對這件事情的說法呢?一文寫了【尋石之路】提出了許多的過程和反問,面對現代的網路文化,以及寫手的情緒操弄,有多少人會願意去聽雙方的論述呢?這時書中的另一段話,正好是面對無法改變現況時,最好的內心處置方式,「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 (譯作:他們罵啦,罵些什麼?讓他們罵去!)」就這樣別去跟無理的人爭鬥,隨他們吧!

透過不同篇的散文,認識了幾位藝文領域的前人,確實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文化的重建是需要漫長的時間,一個被破壞的文化,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瓦解,而有著這群人堅持下來,而走到了現在,到底是該用批判的方式去談論,還是應該用謙卑的態度去學習,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至於面對那種以批判卻無建設的言論,大概就看看就好,別受太多影響了。

何謂文化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11/30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何謂文化

簡介:

  過去,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裡邊才會關注,現在,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關注了。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宋代以來第一遭吧?因為明清兩代的朝廷不斷實行文化恐怖主義,文為禍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現代,則以軍事和政治的交雜為主調,有限的那一點文化一直在蓬頭垢面地顛沛流離。其他難逃者看到幾副厚厚的眼鏡也許會投來幾分憐憫,卻怎麼也構不成嚮往。

  但是,現在,當大家都在嚮往文化的時候,怎麼來處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迫切,愈來愈重要。

  近年來,先是學生們問我這個問題,後來,不同領域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來問了。其實我自己也在為這個問題苦惱、思考、觀察、比較。終於能作一些回答了,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一個人身上要擁有真正的文化,必須先「祛病」,再「進補」,這就體現為兩個「不再」,兩個「必要」——

  第一, 不再扮演;

  第二, 不再黏著;

  第三, 必要貯存;

  第四, 必要風範。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出了幾部名作,得了幾個大獎,而在於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風範。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