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傅科與酷兒理論 - 性別議題包含太多層面

Posted 星期三, 三月 09 2016 9:00 作者 黑熊

爭論好幾年的性別議題,但卻鮮少有機會去好好認識性帶來的影響,性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從傅柯的理論中看見的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不過書籍的內容只是一種引題的方式,並無法真正的深入了解傅科對於性的論述是如何進行,透過本書獲悉傅科的著作性史,特過三卷書進行表達,看了維基百科的資訊後,了解到傅科分別用第一卷《認知的意志》(La volonté de savoir)、第二卷《快感的享用》(L'Usage des plaisirs)和第三卷《關注自我》(Le Souci de soi),做為性史的論述,似乎是值得去思考的議題。

書中簡單的介紹傅科對性的論述方式,其中關於性的行程包含的文化、政治權力等影響,而形成了現在的對性的界線,而這個界限的存在帶來的一種新的衝突,帶給我的思維是到底誰定義了男性、女性,除了生理上的差異之外,喜好是如何被定義出來?個性又是如何被定義?戀愛取向的定義?似乎不是這麼容易分別,但在社會文化卻存在一個顯明的界線,帶來主觀對性別的差異化呈現。

正因為有這個界限的存在,凸顯了差異化的問題,這些差異更形成了不同的族群,產生了政治性的問題,書中提到過往對於性的議題過度於寬容,但寬容過了頭帶來的反而是一種恐懼感,產生了現在許多無法避免的衝突,而因為認知上產生差異的不同,另外形成了一種仿效行為,那麼本身不一樣的議題,卻要用一樣的標準看待,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否有解,我並沒有答案。

對我而言不一樣又如何,一樣又如何呢?正因為執著於某一種選項,而無法更全面去探討和對話,甚至希望只能有單一的認知,這樣就喪失的對話與論述的空間,目前的局面來看,讓我再多看一些不同的論述,尋找更多的對話可能,但基進的改變並不會因而停止,相信會有更多的論述去找各方的觀點。

傅科與酷兒理論 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作者: 譚馨.史帕哥  

譯者:林文源

出版社:果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30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

簡介:

米榭.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84)是法國後結構理論大師中,最讓人蜚短流長的人物;而過去的恐同(homophobic)字眼--酷兒,現在則被那些先前自稱為女同志、男同志的人們,自豪地加以重新挪用。

傅科與酷兒,這兩者間有怎樣的關連呢?

這是一場酷兒與傅科的後現代式交會;其中,傅科的性、權力與論述理論,和對傅科加以吸收、修改與批判的當前酷兒理論相互交會,激迸出炫目的知識火花。

我們對於性別、性和文化政治的認知,將因這場相遇而受到基進的(radical)改變。

本書是一本介紹傅科的想法與酷兒文化的發展的精要引介;此外,書中亦對異性常規化、SM癖、展演、變裝、性別之終結、解放/差異、後資本主義、愛滋病對理論與實踐的影響等有明白的闡述。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