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 -烹飪不止改變食物,也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
Posted
星期六, 一月 09 2016 22:54
作者
黑熊
撰寫食記之餘,還是需要多補充一些關於食物的知識,這次就來閱讀烹這本書,了解到底烹飪帶來那些轉化,而烹飪又是生活起居息息相關的事情,延展出家庭幸福的模樣,寫食記往往都是外食族群,跟自己烹飪有天差之別,或許有一天除了寫食記以外,以來寫寫自己的手作分享,之前也寫過了幾篇關於烘焙的紀錄,或許以後可以增添不同的內容。
作者透過四個自然元素來探討料理,這四元素分別為火、水、風、土,描寫這四元素中,同時帶著一種發覺和實作的態度,從火出發,透過燒烤的精神,闡述出飲食文化的形成,以及這篇像男性的野性,而燒烤的等待時間,正是人與人交流的時間,這和我們平常的烤肉不同,這裡提到的是全豬的燒烤方式,一烤下來就要六至八個小時,因此擁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可以對話和等待,而肉經過火烤可以更容易被吸收。
接著談論的是水,而水的部分將的是一種煨煮的方式,小火慢熬讓許多食物的精華與水融合再一起,有別於現代人習慣靠味精、雞粉、骨粉等等提味,透過煨煮的方式讓這些麩胺酸鈉,而這一位就是酸甜苦辣之外的第五味鮮味,而在中國料理中,許多的高湯的鮮味正是經過如此煨煮方式所產生。
作者在形容風與土的部分,談論的都是發酵,風是指烘焙所需要的發酵所帶來麵包的鬆軟口感,以及如和製作天然的酵母,土的部分則是討論乳酪的製作與發酵,發酵讓使物的風味提升,同時也描繪出人與細菌所需要的共生關係,這部分探討了現代人的滅菌方式,到底是讓人體更健康,還是把對人體有幫助的好菌都消滅呢?細菌之間有著不同的平衡關係,好菌與壞菌之間的抗衡,也形成的一種天然的免疫方式。
閱讀本書之後,對於烹飪的影響,可以看見的是人類在外食越來越方便,忘了烹飪所帶來的一種幸福和諧關係,當外食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是否應該多一點自己下廚的時間,還是多去外面嘗試不同的滋味呢?這點確實值得思考,但我個人是鼓勵已婚的家人,特別家裡有小孩的家庭,讓彼此間可以分工一同做做料理,可以經歷比以往更親密的關係。
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
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作者: 麥可.波倫
原文作者:Michael Pollan
譯者:韓良憶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5
購買資訊:烹
簡介:
當烹飪技術演進錯誤,自然與文明都將受害。
「你騙得過味蕾,卻騙不了胃。」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再度踏上溯源之旅,
在人類烹飪史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答。
烹飪,是造就人類這一物種的獨門演化術與求生本能。自學會用火的那一刻起,熟食使我們的消化器官變小、腦袋變大,成為今日的模樣。烹飪曾經帶領人類探索大自然與文明的邊界,為人類溝通往來,將自然物質轉化為滋養,為人類文明提供根基。
然而,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工廠取代了廚房,烹飪技術看似日益精進,卻是人工添加物堆出的砂上城堡。人類遠離生存所繫的自然,食安及健康問題開始層出不窮。
美國飲食界良心暨《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為了解人類如何發展出滋養文明的烹飪技術,又如何將這技術推往錯誤方向,以及在這股洪流中該如何自保,遂踏遍世界各地,走入各種形式的廚房,學習貼近自然的烹飪技術,尋找改變人類飲食未來的可能。
這趟飲食溯源之旅從人類最古老的烹飪形式—— 烤肉出發,一路穿越家常燉鍋、麵包坊與製粉工廠,再回到與自然共生的乳酪坊及醃菜缸中。旅程中有各種烹飪專業人士及食品市調專家的訪談,揭露烹飪技術如何在工業文明中沉淪,如製粉工廠為延長麵粉保存期限,篩去含多種營養成分的小麥胚芽及麩皮,使麵粉除熱量外別無其他營養價值。此外也為居家烹飪者提供專業意見與教學,如培養天然酵母及利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的方法,還有烹煮燉菜時如何利用較老的肉品,減少消費工業化飼養的年輕畜產品等等。
本書邀請讀者改變生活中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那怕只改變一點點也好。經常練習這些簡單的技術,生產若干生活必需品,讓我們更能夠自力更生,更加自由,同時減少對遠方企業的依賴。每當我們無法自行供給日常需求、滿足想望時,不單是我們的錢財,還有我們的力量,就都流到企業那一端去。一旦我們決定為餵飽自己負起一些責任,力量又會流回到我們和我們的社會這裡。這正是重建地方食物經濟運動最早學到的一課,這項方興未艾的社會運動最終能否成功,全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餵飽自己這件事上,多花點腦筋,多盡點力。不是每天每頓飯都必須自炊自煮,但是應該更常烹飪,只要有時間,就盡量下廚。
重修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也重修與自己的關係。讓我們重新發現烹飪,這個看似最平凡的技藝,竟是人類現代社會許多困境的解答。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