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臺北市立動物園懇親遊

Posted 星期四, 五月 28 2009 23:39 作者 黑熊

鬧哄哄的大貓熊熱,變成我想要去動物園懇親,都變成了要去看貓熊,這個是錯誤的認知。

竟然號稱黑熊的我而言,當然是要去看台灣黑熊了啊!所以請有點常識一點好嗎?

不過臺北市立動物園是一個很不合適拍照的地方,因為每個視角都受限,不然就是被玻璃防礙,所以拍出來的照片都可能有反射的影子。

這一趟是跟高雄網友一起前往,由於有帶小孩,所以就沒有把整個園區走完,指走了部份的園區,但重點黑熊和大貓熊都有看了。

以下是我拍到的一些動物,結合動物園的資料索引,做一下簡介。

一進園區就可以看到中央有個鴻鶴的水池,這隻紅鶴以標準姿勢休息。

至於其他的紅鶴採取的是臥姿,這樣睡覺比較不會腳酸吧!

小紅鶴
形態: 是最小型的紅鶴。嘴長,非常暗色。雌鳥稍微小些。
分布: 非洲及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

因為有小朋友的緣故,所以就先從兒童動物園區開始逛起,在經過小橋的池塘,看見這隻鯉魚朝我遊了過來,索性就拍張特寫照做個紀念了。

兒童動物園區以家畜、家禽等與人類關係較為密切的經濟動物展現為主,這張是休息的雞。

接著看到一隻又老又瘦的豬,不知道這隻到底多大了,感覺養豬場的豬都還比較好看兼好吃的感覺,這一隻到有點倒胃口。

壯碩的黃牛正在柵欄邊磨屁股,不知道是不是屁股癢?還是跨下癢?不過台灣產的黃牛肉可是相當極品,完蛋了看了每個動物都想吃,這樣好像不太對吧?

黃牛
形態: 身體前半部較為粗壯,腿長,雌雄均有角,毛短而光滑,冬季時毛比較密;一般為棕色,家牛則因品種不同而會有各種顏色,從白色到黑色都有,也有具斑紋的品種。

可愛的小猴子,這是松鼠猴算是保育類動物,相當可愛要好好珍惜與愛護,

松鼠猴
形態: 毛短而密,非常柔軟,口鼻部為黑色無毛;眼睛周圍、耳朵、喉部、頸部側面為白色;頭頂為灰黑色,背部為棕色,四肢為紅棕色或黃色,腹側為灰白色,尾巴末端為黑色。眼睛大,雙眼距離近,耳大,拇指較短,尾長,尾部末端的毛略為蓬鬆。
分布: 哥倫比亞、祕魯及巴西的安地斯山地帶。

中國神獸草泥馬,瞎!腦袋已經被大陸歌謠荼毒了,這麼可愛的動物怎麼會被大陸這樣串紅起來呢?正確的名稱叫做羊駝,聽說是可以食用,我還不知道好不好吃,我沒吃過。

大駱馬,其實羊駝、駱馬、美洲駝,等等名稱已經混淆了,到底哪個名稱該對誰已經不太可考,外加上彼此之皆可以雜交,那就產生更多的混血駱馬,更難定義誰是誰。

不過這方面的說明,維基百科中有進一步的說明,可以前往參考【美洲駝

背後的籠子有隻盪來盪去的猴子,我認識的猴子名稱有限,因此都需要查詢後,才能知道正確的名字。

黑蜘蛛猴
形態: 毛髮較粗糙,全身黑色,面部皮膚亦為黑色;尾長,可執握,非常地靈活;大拇指不發達;頭部小,鬍鬚顯著。
分布: 蓋亞那、巴西中部及北部、祕魯東部,玻利維亞中部及北部。

樹獺不是應該出現在夜行館?怎麼跑到了兒童動物區,難怪繼續睡覺中,我在夜行館還看到樹獺緩緩的移動,真是慢速的前進方式。

二趾樹獺
形態: 爪與肢形成一鉤,可懸掛身體於樹枝。在多皺似乾草之毛髮表面常有藻類生長,當潮濕季節時皮毛呈綠色。齒可終生生長,具杯狀研磨表面。具色彩視力、嗅覺良好,但聽覺不甚發達,體溫隨周圍氣溫而有甚大變化,介於24~35℃。
分布: 南美洲北部之熱帶森林。

樹獺的底下則是兩隻在做日光浴的蜥蜴,樹上的樹獺和地上的蜥蜴應該不會打起來,一上一下應該是可以和平相處。

綠鬣蜥
形態: 體型粗壯,尾部長而側扁,下顎兩側有一大形圓鱗,外耳孔明顯,喉褶可收縮,頸背部延伸至尾部有一列梳齒狀鱗片,四肢強壯有力。全身為綠色,在體側和尾部有數條淡黑色橫帶。
分布: 中、南美洲。從中美洲墨西哥到南美洲巴拉圭和西印度群島。生活在溪流附近的熱帶雨林中。

天竺鼠和兔子關在一起,但是找了好久才找到窩在旁邊的兔子,看來整個區域都變成天竺鼠的地盤了。

天竺鼠
形態: 皮毛柔軟光滑,有長毛、短毛或捲毛等各種品種,毛色亦有多種變化;腿短,耳短,前肢4趾後肢3趾,雌性有一對乳腺。
分布: 原本分布於南美洲,目前全世界均有飼養。

旁邊有一群鸚鵡,顏色相當鮮豔,在網站上可愛動物園區找不到牠的解說,只能從遊園地圖的說明推測,這隻可能叫做月輪鸚鵡。

正在涼亭下乘涼的山羊,這讓我想起了羊肉爐和烤羊排,好吃的唷!

家山羊
形態: 毛色因品種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有些品種有角,有些則無。

應該包含米你馬和一般的馬兩種類型,不過都不轉正面讓我拍,害我只能拍馬屁。話說回來我好像吃過馬肉和驢肉。

家馬
形態: 家馬有許多不同的毛色,由白色、棕色、一直到黑色或是斑紋的都有。
分布: 目前全世界均有飼養。

這是過氣的巨星,想當初看他還要排隊,現在觀看的人寥寥無幾,攤在樹上休息,不是應該還有其他隻?這一趟我只看到了一隻。

無尾熊
形態: 北部種毛色為灰色,南部種則為紅褐到灰褐色。前掌所有的趾端都有彎曲程度很大的勾爪,以利攀爬;第1、2趾與第3、4、5趾分別位於對側,鋏形的前掌構造推測與抓握較細小的枝幹有關。後掌的第2、3趾合併成1趾,爪子也因應梳理身上絨毛的功能變成梳齒般的形狀。
分布: 今全世界的無尾熊僅分布在澳洲東部低海拔(南緯15~38度之間)、不密集的尤加利樹林中。

看一看遊園時間也差不多中午了,就先用餐後休息片刻,就可以去看那個大家都在看,還要排隊看的大貓熊,其實我興趣缺缺,因為我上次去香港在貓熊館呆了快一小時,陪貓熊一起吹冷氣,因為那邊冷氣最涼快了,所以該看的都看了,從貓熊睡覺中看到醒來吃東西。

排了常常的隊伍,終於晃進去了,看板上介紹的大貓熊,但是有一點我不懂,為什麼看中文的貓熊體重是80公斤-115公斤,但看英文的貓熊卻是80-125KG呢?難道懂英文的貓熊會比較大隻了嗎?

同樣只拍到貓熊的屁股,不過在玻璃展示窗,實在不合適拍照,怎麼拍都怪,香港展示區是開放展示,不會有被玻璃反射的感覺。

看完了貓熊後,另一個重要的時刻來臨了,就是要去懇親一下,準備前往台灣動物園區。

進入園區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山羌,感覺好小隻,羌?是不是是一種羊?還是算是鹿啊?最後看了說明,算是鹿,也是台灣最小型的鹿。

不過這是保育類動物,不能吃,那我平常吃的鹿肉是哪一種?

台灣山羌
形態: 身體四肢的毛色為棕色,毛上雜有黑色,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雄羌具有一短角,雌羌無角。雄羌的上犬齒明顯地較雌羌長。
分布: 中國大陸南方、台灣。

台灣野豬一大一小的躲在旁邊,如果不是眼睛會動,根本沒有注意到小野豬後面還有一隻大野豬。

我們平常吃的山豬肉是這種野豬?還是另一種山豬?

台灣野豬
形態: 成體為黑色,身體遍佈剛毛,頸背部及腰部的毛較長,10kg以下的幼體為黃褐色,有黑色條紋;體型圓胖成水桶狀,脖子短,口鼻部突出,鼻尖好像被切斷了一樣,末端有一塊圓盤狀的軟骨,眼睛小,耳朵長。雄性有4顆獠牙,以下顎的2顆較為突出,雌性有3對乳腺。
分布: 台灣海拔3000m以下的地區。

食蟹獴隔著細繩的籠子,大概只能拍出這樣模糊的照片,不過在哪邊可以遇到野生的食蟹獴啊?

動物園的竟然沒有這種動物的介紹,我也懶的查詢其他地方了。

這應該是雌的藍腹鷴,當天沒有拍告示牌,回家看遊園圖上也沒標示,只好推測一下了,希望正確。

藍腹鷳
形態: 雄鳥全身羽毛為帶有光澤的暗藍色,在翼上覆羽有綠色光澤,在肩羽處有栗紅色斑,羽冠、上背及中央尾羽雪白色,肉垂及臉部皮膚鮮紅色,尾羽為黑褐色,中間兩根為醒目的白色。雌鳥背部為暗褐色,間雜黑色的斑紋,腹部為黃褐色,尾羽為暗紅褐色,眼睛周圍的紅色部分較雄鳥小。亞成鳥類似雌鳥,但羽色較暗,翼上覆羽有黑色及白色的斑點。第一年的雄鳥類似成鳥,但羽色較暗,部份呈黑褐色斑駁,有較暗的中央尾羽,第二年就可以達到成鳥的羽色。
分布: 生活於原始林及成熟的次生林,出現於台灣300-2000公尺間中、低海拔山區。

進入了重點時刻了,就是探望台灣黑熊,不過這隻黑熊怎麼攤在地上?讓肚子作日光浴嗎?胸前明顯的白V字,台灣黑熊還是最優的動物。

臺灣黑熊
形態: 全身被黑色粗毛,下顎前端聚一小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的V字形斑紋。
分布: 臺灣黑熊為亞洲黑熊的特有亞種。亞洲黑熊過去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從日本、中國到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有牠們的足跡。

另外一隻黑熊被關在門外,一直敲門想要回家去,不想被關在門外面。

最後這隻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牠了,整個毛蓬鬆到相當誇張,只能說是毛躁,然後那種慵懶的坐姿,感覺上有點像瘋雄的感覺,到底牠是受到了什麼刺激。

最後豋場的是擁有自己山頭和水簾洞的獼猴,成群跑來跑去,如果沒人觀看就躲在陰涼處,一到人群來了,馬上跑到山頭上就定位,根本就是一群愛演的猴子。

台灣獼猴
形態: 頭圓臉平,具有頰囊,耳朵小;背部冬季為灰褐色,夏季為橄欖綠色;四肢及尾巴顏色較深;腹面為灰白色;臀部有紅色肉墊;尾巴粗而長。
分布: 台灣海拔3000m以下地區。

這次的動物園一行也到此告於段落,其中含參觀了夜行館,不過黑暗的環境,時再拍不出什麼照片。

以上動物資訊是參閱台北動物園資料索引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