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族大雜燴
彌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性戀能改變嗎?─從臨床經驗談天生論的迷思

rated by 0 users
This post has 0 回覆群 | 1 關注

Top 10 Contributor
男
發表文章總數 6,770
黑熊 Posted: 星期四, 四月 03 2008 12:13

ROBERT SPITZER打敗天生論?
 
摘自香港明光社
「台灣走出埃及」整理供稿

震撼

  2001年5月美國精神科醫師Robert Spitzer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主題為:「有些同性戀者改變了」,這項研究成果一發表,立即成為美國各大傳媒的頭條新聞,因為這醫師大大推翻了他二十年前的言論──同性戀不是病也不需要改變。

事件的源起

  1973年,美國精神科醫師Robert Spitzer建議「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將同性戀從DSM-4中刪除(DSM-4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是精神病的葵花寶典),理由是同性戀不符合精神異常的標準。隔年(1974年)就立即將此刪除。

  Q:這代表什麼意義?

  以後,心理醫師不必看「同性戀」的病,醫師會告訴病人說:「這是正常的現象,接受這個身分就對了。」但就「走出埃及」的經驗是,許多人並不就此罷休,他們會不斷尋訪各地的名醫,一直到醫師有能力處理這方面「私密的」的困擾和問題為止。

轉變的關鍵

  但就在這些專家開會期間,有一群宣稱同性戀可以改變的團體,進行抗議的活動。這不但沒有使Robert Spitzer憤怒,將這些反對聲浪的人潮驅除,反倒對這個團體產生極高的興趣。

促成他研究的動機

  於是,他詢問這些抗議的人群,傾聽他們的故事,對基督教的神能改變同性戀感到很有興趣,同時覺得極富有研究的價值,因此就與他們聯絡,歷經二十餘年追蹤調查,發表了這研究報告。

研究的主題方向 / 內容

  從同性戀傾向轉為異性戀者,研究性取向指標的改變作評估,紀錄改變的複雜性&範圍,並提供詳細的描述。

研究對象

  (一)那些自稱是能從同性吸引改變為受異性吸引五年以上的人,找到顯著數目200個案例。

  Q:為什麼要5年以上?

有7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性傾向大約在五年後才有改變。在開頭的兩年,他們都不會在性方面有任何不同的感覺。
同性戀的恢復層面非常廣,不單只是對同性吸引力的控制,還包括男性 / 女性氣質的甦醒,同性健康友誼已經滿足、甚至到與異姓關係的相吸…。大致來說,5年是比較穩定。
男性143位,女性57位,平均年齡為43歲。
  Q:為什麼找這麼老的?為什麼不在各種年齡層都找幾個個案?

  生命的成長,無法揠苗助長。時間,是生命的「改變」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因子。受訪者努力改變的動作:男從14年前(29歲),女從12年前(30歲),所以一般受訪者大約在30歲時,嘗試改變的動力最大。一般人在這個年紀,對生命已經有歷練,也比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改變,不會像青少年不穩定倚靠感覺而行,他們對生命到了一個有覺醒的地步。另一方面,該混的也混過了,該吃的虧也吃過了。再說,25歲的Gay行情已經開始下滑了。

進行方式

  (一)每一位電話訪談45分鐘,問60個問題

  Q:為什麼用電話訪談做研究的主線?

  電話訪問比較好,具有極高的機密性。因為受訪者比較有安全感,個案的誠實度比較高。

  (二)問題的內容以受訪者努力改變前 / 後的「性感受」&「性行為」為主。透過錄音和資料整理,篩選出合用的案例進行學術性的研究,歷時二十幾年才完成。受訪者被問到的問題如:「你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在改變前你是怎樣?」「你現在又怎樣?」「你還有哪些同性戀的狀況是存在?」「自慰和性交時幻想的對象是如何?」「與同性墜入愛河的渴望到什麼程度?」…

  Q:為什麼要問「性感受」&「性行為」這類問題?

  同性戀的界定中,分為兩個層面─情感&性的層次,因此,談到同性戀的恢復,必然要談到這兩方面的恢復程度。 

 研究結果

  (一)大部分人採2種以上的方法來獲得幫助。50%人說最多的幫助是來自一對一的心理諮商,和心理醫師等精神科專家、相關輔導員一起面對問題;1/3是來自支持小組;1/3是從相關書籍的閱讀,加上一位亦師亦友型的成熟異性戀者的互動與幫助。

  Q:「走出埃及」提供的是什麼?

  每一位進入到支持小組的人,一定都會採混合式─兩種以上的方法獲得幫助。我們提供隱密性極高的支持性的小團體;另外,每一位都有直屬的小組長作為一對一的輔導員(我們規定:每週組員一定要打一通電話給組長,目的是為了誠實交待,以彌補在小組中無法談、或不願、不敢談的問題。);除此,我們也提供同性戀相關議題的屬靈書籍和資訊,做知性層面的幫助。

  (二)66%男性受訪者,有44%女性受訪者成為正常機能的異性戀者。(男近7成,女4成以上。)

  Q:所謂正常機能的異性戀者是什麼意思?

這些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與一位情人有穩定的戀愛關係 / 交往
情感的滿足程度(與異性伴侶)是7分以上(若滿意程度從1到10來看)
每月至少有一次與異性伴侶有滿足的性愛,以及沒有、或幾乎沒有在做愛時幻想另一位同性人士。(沒有同性的性幻想)
  (三)89%的男性,95%的女性稍微、或完全不會被不想要的(不自主、突如其來的)同性戀的感受給困擾。(大部分人近9成或9成以上)

  Q:不被同性戀的感受給困擾的意義是什麼?

  這表示同性戀大部分沉重的核心問題已經處理了。一個同性戀者來自過往的傷害做過覺察和醫治釋放、同性健康友誼的需要被滿足得差不多了、性別身分也逐漸在甦醒中。其他的問題如性沉溺…等是在遞減,或被控制的狀況中。

  (四)11%的男性,女性37%完全沒有同性戀指標,包括被同性吸引。(男1成,女近4成)

  Q:為什麼完全沒有同性戀指標的比例是最少的?

  完全沒有同性戀指標,其實就是與一位異性戀者相當,包括性別身分也已經甦醒到一個程度。這和前面具正常機能的異性戀者有所不同,例如,在這階段若想到和同性有關係會感到不舒服。這個感受與從前「甜甜的」感覺大不如前。而大多數的人,都還在「恢復真我」的過程中。

  (五)改變前,20%的受訪者結了婚;改變後,76%的男士和47%的女士步入婚姻。

Q:改變前 / 後步入婚姻主要的差別是什麼?

  對異性的配偶有夫妻的真實感─不論是情感和性的層面,與伴侶相戀或生活,甜蜜感很自然,不必為了社會價值而偽裝自己。同時,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有安全感、有自信,不會被別人的質疑所困擾。

激烈的答辯

  對於這樣的研究,馬上有人提出反對、質疑的立場,企圖否定這樣的成果。

人權運動(Human Rights Campaign)副聯絡主任Wayne Besen說:「這個研究只有很少的科學價值,因為抽樣大都來自那些強烈反對同性戀的社團。這份報告似乎反映著研究員的個人偏見。」

  Exodus North America執行主任Bob Davis認為這抗議站不住腳,不用理會。他說:「Spitzer醫生將自己界定為一個人本主義無神論者,他開始這個研究時已懷疑是否可能,如果真的有偏見出現,那只會是他認為改變是不可能的,而不會是改變是可能的。」

Besen聲稱那些受訪者決定接受改變治療時,是因著本身缺乏被接納,和害怕被人排斥等因素,而使這改變治療得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那些受訪者卻給了不同尋求改變的原因,而使這樣的說辭,不能以偏概全所有個案的醫治動機與結果。

  有81%的受訪者覺得同性戀「不能帶來情感上的滿足」;79%受訪者表示「跟宗教信仰有衝突」;67%的男士,35%的女士是「想結婚或想維持一段婚姻」。

有些同性戀者質疑這研究的受訪者,華盛頓的National Gay *** Task Force 發言人David Elliot對ABC News說:「那個抽樣實在太可怕,糟透了,完全不能代表男、女同性戀者的社群。」

  ABC News報導:「但Spitzer指出,縱使他所抽樣的人物有點特別-當中有宗教信仰的較一般人口為多,這並不代表他們的經驗是不屑一提,他說,這不代表他們就不是說真話。」

Robert Spitzer的結論

Robert Spitzer無法證實受訪者是否誠實,但從他們改變的逐漸性來看,受訪者的改變不是捏造的故事。
無法預估高意願的改變者究竟他們的改變佔多少百分比,但從證據顯示,真有人從同性戀者改變為異性戀者是事實。
大部分的受訪者在大部分的變量上(variables),都表現出戲劇化的改變,而這些改變維持了很多年。

研究的價值

改變是可能的
打破天生論的迷思
給不快樂的同性戀者帶來一線曙光

參考資料

「走出埃及」輔導諮詢中心第29期雙月刊第四、五版(同性戀能改變嗎?─從臨床經驗談天生論的迷思)
http://www.christianmentalhealth.com
http://www.truth-light.org.hk
http://www.foxnews.com
http://www.cbsnews.com
http://www.abcnews.go.com
http://www.msnbc.com 

 

不要問我為你做了什麼,只要問你為我做了什麼,問這麼多有什麼用呢?好好的給我做就對了
我的部落格 http://bbs.jbear.net/blogs/black

頁 1 / 1 (1 項) | RSS
Power by JbearNet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Non-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