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新浪微博

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 媒體的脈絡與變化

Posted 星期三, 十月 12 2016 20:13 作者 黑熊

社群媒體、新媒體這個議題總是在圍繞在所接觸的資訊中,特別在教會信仰領域,甚至有談論出每個教會都該是新媒體教會,但是什麼是新媒體呢?這個在認知上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可成想過二戰之後電視被稱作新媒體,如今卻被當作舊媒體,若是無法準確地去認識新媒體,那麼在思維上反而受到了許多限制,其次媒體也只是一種傳播的方式,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溝通的需求上,若不認識本質的面貌,只能從表面去思維,那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思維,或是表面化的看待一切事務。

新媒體其中的一個議題就是自媒體,但自媒體真的是新媒體嗎?似乎不是這樣,從早期信件傳遞,小冊子的發行,吟唱的詩歌,看著這兩千年前至今的脈絡,不難發現到反而大眾媒體是比較新的形態,自媒體是回到最初人們彼此傳遞資訊散布方式,在還沒有廣泛的大眾媒體之前,自媒體就一直存在,若無法認識自媒體的本質,只是跟隨著新媒體,社群媒體一直搖擺,最後只是擺佈而無法駕馭。

閱讀本書正是補足那過往不熟悉的媒體發產脈絡,從紙張、印刷術、電報、廣播、電視、網路,特別是在近一世紀中媒體的轉變的劇烈,未來還會有怎樣的改變我們不知道,但在這接改變之下,看見的就是那不變的社會需要,書中另外談論的就是言論自由的問題,到底誰有資格真正管制和過濾?還是應該讓真理越辯越明?漫長的對話的過程,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個人對訊息判斷的能力。

另外有意思的就是社群媒體跟基督信仰有著密切關係,書中舉了蠻多與信仰有關的例子,從羊皮卷、蒲草紙,還有新約時代藉著書信傳遞信仰價值,透過朗讀和抄寫進行傳遞,甚至馬丁路德的改教時期,如何善用公佈欄,以及撰寫易於大眾讀取的文章和文字,最後透過不斷的病毒式傳遞,最後帶來了莫大的影響力;這樣看來在推廣需多的觀念之前,還是需要先認識本質為何?才不會用捕風抓影的方式思維。

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Writing on the wall : Social Media - the first two thousand years

作者: 湯姆.斯丹迪奇  

原文作者:Tom Standage

譯者:林華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6/07/01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簡介:

重新詮釋媒體史的趣味觀點!

「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

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

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西塞羅其實每天都在上網。

  他的瀏覽器是莎草紙,他的頻寬是奴隸的腳。他發表一篇「動態」,這則「動態」便會在他的人際網絡中開始流傳,其他人順勢寫下心得、發表新聞,或者「轉推」抄寫到另一張莎草紙。在羅馬城內,回覆一個問題約需兩小時。奴隸們交替往來,於是各種最新消息、政治謀略與八卦,遍傳遍了羅馬。

  如果我們把「技術」抽開,從歷史中尋找能擔任「社群媒體」的相同角色,便會發現:每個歷史階段,其實都有這樣密集人際互動、資訊交換的相應機制。在古羅馬我們找到奔波的莎草紙;在十六世紀我們找到不斷傳遞散布、引發革命的印刷小冊;在啟蒙時代我們找到川流不息的咖啡館。這些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雖然速度慢一點,但卻有現在臉書、推特的全部特性。

  一旦把現代網路建立起來的「社群媒體」與之前兩千年的歷史連上,許多現在的疑惑或許就變得清晰許多:臉書之於阿拉伯之春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論述言論的庸俗化會對文化有何影響?今日社群媒體真正新穎的地方在哪裡?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是個非傳統的歷史作家,出身科技圈,長期為Wired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重點文章。他總能用新穎的角度,重新找到理解歷史或科技的線索。他之前的幾本著作《歷史六瓶裝》、《歷史大口吃》不但精彩好看,更是引起眾多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自由穿梭於各個時代,利用細膩的歷史線索,構築出一支「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歷史」。讓我們因而能撥開「社群媒體是當代產物」、「社群媒體因為科技才可能」的種種迷霧,看清眼前發生的真相。

若想知道更多的消息,歡迎加入布雷克人生粉絲專頁!